高考作文也是關於人生和社會的“考題”
2023年高考全國統一考試昨天(7日)開考,上午進行的是語文科目考試。每年高考的第一天上午,高考作文題都會引起熱議,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公共性議題。每年高考作文題都能“出圈”,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想要以此觀察高考每年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也想通過作文題來看社會觀念和意識的變化。
高考作文題有豐富的內涵。它既是檢驗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必選題”,某種程度上也承載著社會對於青年人思想觀念和社會意識的期望和要求,同時也是時代潮流的某種投射。
今年語文考試共有7套試卷,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語文試卷自主命題,作文題目單獨命制;其他省份高考語文試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統一命制,包括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課標I卷、新課標II卷4套,語文作文試題4道。
今年高考作文題難度不算太大,相對比較平實,審題上也有比較清晰明確的指向。這些題目都開宗明義,一開始就把主題呈現出來。這樣有利於學生發揮正常水準,充分展示自己的日常儲備和積累。同時,這些主題都有一定的哲理性,讓學生嘗試從命題中感悟,把思考融入生活。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大致可分為兩類議題:
一是關注生活,既關注個人的困擾,也關注時代的迷思。如全國甲卷的關於“時間”的思考——技術讓我們更有效率地掌握時間的同時,我們如何避免淪為時間的“僕人”。新時代有大量的“新事物”吸引、分散著我們的注意力,如何支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不是被“技術”或“流量”裹挾,想必是很多人日常生活面臨的困擾。新課標II卷關於“安靜不被打擾”的命題,也是直面年輕人的生活困擾,讓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思考當代生活的喧鬧。天津卷以名句“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命題,立意無外乎是希望當代青年人思考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挑戰,以積極、堅定的價值觀勉勵自己。北京卷作文今年給了兩個選題,其中第二題引入了這些年在高考作文中比較少見的記敘文,但命題的哲理性也十分突出。作文題點明“每一次亮相,都受到眾人關注;每一次亮相,也會有一段故事”,要求考生體驗和感受亮相的意義。這既要求學生有敏銳的洞察力與思考,理解什麼是平凡生活裏的“亮相”;也要求學生有一定“以小見大”的能力,從或大或小的“亮相”中感知“不凡”,收穫深入的思考。這些命題源於生活,緊貼時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又高於生活,要求考生能將獨立思考融入其中。
二是關注社會,讓考生學會從更高的角度去回答他們想參與創造什麼樣的社會或者説世界。如全國乙卷用兩個比喻引出主題——“吹滅別人的燈,並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這兩句話指涉的正是當下人類文明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文明的多樣和豐富、世界的多彩和差異是人類共同發展的基礎。獨斷和霸道,把單一的模式強加於人是不可能讓人類社會獲得進步的。而上海卷關於探索陌生世界是否僅僅是因為好奇心的題目,看似“小”的一個命題,卻能引發年輕人的“大”思考。例如,是什麼驅動著人們探索新知?怎麼激發、保持人們對陌生事物的興趣?探索“未知”的熱情如何推動社會進步?新課標I卷關於好“故事”的重要性更是契合了近年來我們反覆説的“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中國不缺好故事,但也許新一代學子能夠承擔時代的使命,為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帶來更多的驚喜。北京卷的第一題以“續航”為主題,在命題中直點“為青春續航、科技為經濟發展續航”。青年人是朝氣蓬勃的,本身就是社會活力的“續航”者。在高考這重要的人生節點上,他們無疑也是最適合思考自己想要為什麼“續航”奮鬥的人。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向考生們提出了許多“人生之問”,希望他們從切身的經驗或感受來思考更廣闊的議題。作文題考學生行文寫作的能力,同時考的也是他們對於人生、社會 “考卷”的思考。(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