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華盛頓“金錢政治”不斷刷新紀錄

來源:環球時報 丨 作者:王浩 丨 時間:2023-03-24 丨 責編:郭素萍

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硝煙漸起之際,有關大選政治獻金再創新高的預期也開始增多。2020年美國大選後曾經創下美國總統選舉史上一項歷史紀錄,獲勝的拜登在大選期間共獲得10.6億美元競選資助,這一數字不僅大幅超越特朗普方面的8億美元,更使拜登成為首位在競選期間個人籌資超過10億美元的總統。無獨有偶,在2022年剛剛舉行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中,兩黨候選人所消耗的競選資金同樣“創造歷史”,達到167億美元。這一數字不僅刷新2018年中期選舉140億美元的紀錄,甚至還超過了全球70多個國家2021年的國內生産總值。

這一個個令人咋舌的數字表明,美國的所謂民主政治越來越演變為徹頭徹尾的金主政治。一直以來,美國的政治選舉都是金錢政治的遊戲,誰能籌集到更多資金、誰背後的“金主”財力更雄厚,誰就更有機會贏得選舉。在這一邏輯作用下,包括總統大選在內的美國政治選舉變成一場又一場“燒錢”遊戲,金錢和金主成為左右美國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而近年來美國的政治實踐表明,金錢政治的滲透和衝擊已在規模、制度及觀念三重意義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此推動美國民主朝著異化方向加速演進。

就規模而言,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言,近年來美國政治選舉中的資金投入規模屢創新高,總統候選人在上臺後成為金主政策意志執行者的趨勢更加明顯。例如,在2020年大選中支援拜登的前兩大金主中,“彭博有限合夥企業”將應對氣候變化視為首要利益訴求,而“未來前進行動委員會”(Future Forward PAC)則高度重視醫保問題、尤其是主張支援奧巴馬醫改。因此,拜登就任以來高度關注氣候變化和美國中産階層家庭社會保障等問題,將其視為施政優先方向。

另一方面,金錢政治的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擴大,不僅體現在總統大選中,還體現在國會甚至地方選舉中。以2022年國會中期選舉為例。超過90%的參眾議員通過砸錢贏得選舉,這一點在賓夕法尼亞、亞利桑那、威斯康星和佐治亞等搖擺州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些州的聯邦參議員競選開銷平均都超過1億美元。

就制度而言,近年來金錢政治在美國的發展事實上打破了傳統的“軟錢”和“硬錢”之間的界限,使美國政治選舉公平所仰賴的制度保障進一步被侵蝕,利益集團隨之得以更大力度地介入政治。

歷史上,由於美國憲法和法律一開始並未限制候選人所獲政治捐助的數額,利益集團和金主便能輕易通過金錢左右政治選舉結果,美國的民主制度因此遭到越來越明顯的破壞。為解決金錢政治帶來的民主危機,1971年美國聯邦選舉法開始對利益集團施加限制,規定單個利益集團在每次競選期間的政治捐助不得超過5000美元,此即所謂“硬錢”。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美國各大利益集團及其政治組織——“政治行動委員會”在實踐中找到了破解上述法律限制的辦法,那就是通過更為隱蔽和間接的方式,如以“黨建”為名向候選人所在政黨進行大額捐助,逐步擺脫聯邦選舉法限制,使美國的金錢政治進入“軟錢”時代。隨著政治實踐尤其是選舉實踐的發展,形形色色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及其規模日益龐大的“軟錢”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對於大多數選民而言,上述把戲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是對美國民主制度和憲法法律的公然破壞。

就觀念而言,金錢政治這一頑疾的持續惡化在美國國內引發普通民眾的無力感、失落感,以及對民主、共和兩黨和政府的不信任感,進而根本上動搖了美國民眾對民主觀念的信仰。根據長期跟蹤美國政治獻金流向的“揭秘”網站的研究報告,近年來美國政治選舉中的鉅額競選資金消耗並未轉化為有效的國家治理,反而推動政治話語權和財富日益向少數人聚集。美國廣大普通民眾雖然擁有投票權,卻無法對美國政治和政策的制定産生實際影響。這種無力感、失落感和不信任感導致對民主觀念的信心喪失,也成為當前美國國內民粹主義思潮風起雲湧的重要思想源頭。如果美國的政治精英不能有效解決美式民主淪為金主服務工具的深層弊病,美國引以為傲的國家發展和治理模式都將進一步面臨難以為繼甚至失效的困境。(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