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原創推薦

海南自貿港,加速形成中國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週密 丨 時間:2021-04-14 丨 責編:郭素萍

週密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2018年的4月13日,在錯綜複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下,全球目光轉向中國海南。習近平主席宣佈將在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3年之後,新冠疫情陰霾下的國際經貿環境依舊充滿不確定性,但海南自貿港建設不僅沒有因此放緩,反而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營商環境顯著改善,發展動能持續加強,加速成為中國開放的新高地。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側風,一些國家採取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做法,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全球經貿秩序。面對更為嚴重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威脅,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變得更為脆弱。以鄰為壑的保護主義舉措,大幅增加了全球資源配置的成本,更使得大量的最不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經濟體遭遇嚴重困境。而缺乏足夠的信任使得商業活動變得更為“短視化”,全球晶片供應嚴重短缺正是其嚴重後果之一。

面對各方對經濟全球化的質疑,中國維護多邊經貿體系的聲音和持續擴大開放的行動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而海南自貿港則是這一行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為全球化的持續前行助力。雖然海南原有的經濟産業基礎相對薄弱,但與中國其他地區的開放實踐相比,海南自貿港的建設無疑是超前的。

首先,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超前表現在制度設計理念和目標上的超前。海南自貿港在開放水準上對標國際一流的自貿港,堅持高起點謀劃和高標準建設,但更結合中國特色和海南定位,突出改革創新,要在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準自由貿易港。高水準的佈局為海南自貿港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也有可能使得海南成為中國履行碳減排承諾的領先區域。

其次,海南自貿港的地域和産業系統推進開放超前。海南全島範圍的開放需要系統的整合,3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著具有明顯差異的城市、鄉村和自然景觀,開放需要複雜的協同。自由貿易港並不意味著單純的港口,而是以港口為支撐的經濟産業體系的開放。海南地理位置特殊,四面環海的地理條件為實施相對獨立的海關監管和發展海洋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與其他區域不同,海南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産業和低端製造業發展,注重有效利用自身優勢,重點培育包括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在內的現代産業體系,將不斷改進生態環境放在發展的首要位置。

第三,海南自貿港的政策保障與平臺建設也是超前的。海南自貿港以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重點,目標實現各類生産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動,以特殊的稅收制度安排為保障。迄今為止在關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方面的制度大大增強了海南對全球高端消費品、高級人才的吸引力,進而為産業結構的升級發展提供了更為充足的支撐。在海南舉行的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成為進博會後又一重要展會,為全球參展商提供開拓中國巨大市場的機會,也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高品質的消費選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以“管理分化的復蘇”為題,對全球經濟因疫情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提出警告。面對後疫情期新的國際環境,各國經濟發展路徑的分化可能加速,積極調整和適應環境變化,搶抓先機可能意味著獲得更強的動力和更高品質的發展。相比而言,IMF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更有信心,將中國2020年的經濟産出預期增長率上調2個百分點至8.4%。

作為正在加速形成的對外開放新高地,海南逐漸成為各方發揮自身優勢的理想地,3年來實際利用外資額連續翻番,超過了過去30年總和的一半。儘管如此,海南自貿港的發展仍在加速,新一批政策的出臺和紅利的落地,僅僅是這場宏大發展交響樂的序曲。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更多企業正在入場,期待各參與方共同演繹,推動海南自貿港成為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國際迴圈的交匯點,為各方創造更可持續的更高價值。(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