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中國GDP能突破百萬億元,在於開放的經濟和有效的抗疫

來源:人民中國 丨 作者:陳言 丨 時間:2021-01-22 丨 責編:唐華

陳言 人民中國雜誌社副總編輯,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各國經濟(GDP)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中國經濟能維持增長,這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中早已經有了結論,但2021年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相關數據,尤其是公佈了2020年中國GDP增長率為2.3%,總值突破百萬億大關,達到101.6萬億元這個消息時,讓世界看到了克服新冠疫情後,經濟正常發展的希望。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尤其在最先受到新冠疫情打擊,造成近年少有的斷崖式下滑後,到底該如何抗疫,如何調整發展方向,維持增長?中國給了世界一個答卷。

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中國之外的國家,其GDP數值依舊屬於估值。從IMF公佈的數值看,美國、日本基本回到了2018年的水準,讓2019年取得的經濟上的增長忽然間就丟失了。中美之間的差距從2019年的約32%,縮小到了2020年的約27%。中國內外的學者計算了中國追趕並超過美國需要的年數,認為原來估測到2035年中美經濟規模能夠實現並駕齊驅,但現在可能要提前數年,大致在2028年提前完成。

筆者更為關注的是,為何中國能夠連續實現經濟增長這個問題。中國GDP從2000年的10萬億元,花了12年時間提升到了2012年的50萬億元,接著又花了8年時間將50萬億元擴展到了100萬億元,20年時間擴大了10倍。經濟增長與對外開放有著緊密的關聯。

開放體制讓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四十年前的開放,意味著中國巨大的勞動力優勢進入到了世界經濟中,中國是世界的工廠。資本、技術大量進入到了中國,喚起了中國的經濟活力。當中國富裕起來以後,其市場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一定程度發揮了讓經濟規模持續增加的力量。中國國內具有消費潛力的商品,漸漸在國際上也能保有同樣的拓展態勢。中國産品的出口,開始從外資企業産品為主,轉變為本土企業為主。出口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的前行,即便在新冠疫情發生後,這個沒有發生變化。另一個巨大的變化是,二戰以後,美國的最新技術,如鋼鐵加工技術、化學工業技術、微電等電子技術轉讓到日本後,經過日本企業的改善,尤其通過與民用品的結合,成為在品質、數量各個方面超越美國企業的産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直到資訊通訊技術(IT)出現為止,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繁榮。進入IT階段後,美國最新的技術革新,由於依舊和製造能力的脫節,其産品化逐步從日本企業轉向中國。也只有在中國市場上得到驗證,在中國生産,産品才能走向世界。

中國本土技術革新的興起,在科技論文總量、專利總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不論是否會出現新冠病毒等疫情,美國的技術革新速度都會相對降低,經濟增長也會出現停滯。日本科研投資常年不見增加,生産設備投資的嚴重不足,不能維持日本經濟的長期增長。結果,世界上只有中國能實現長期經濟增長。不論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在何時最後超越美國做出何種估算,最終超越美國該是一個不爭的結論。

正確抗疫的促進作用

日語中有個諺語:“追兩隻兔子,一個兔子也逮不著”。

發生新冠疫情後,日本提出了“與新冠共存”的概念,在容忍新冠一定程度擴大的情況下,首先追求經濟的發展。美國的情況有些不同,人們看到了總統有太多的不負責任的發言,看不到國家認真組織防疫。

不能抑制疫情,意味著最終不能獲得經濟的發展。2021年1月20日,美國公開的患者人數為2425萬人,死亡40萬人。日本患者總數超過了34萬人,死亡4680人。從日本目前患者急速增加的態勢看,今後醫療體系的崩潰,死亡人數的大幅度增加,該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

美國、日本的戰疫方式不能阻止疫情的傳播,更不能維持經濟的正常運營。在存在大面積感染的情況下,疫苗能否發揮作用,各個國家是否能夠保證疫苗的供應,這些均為巨大難題。

由此觀之,有效的戰疫方式在今天的世界各國經濟中具有了更為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