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薦讀

20個故事還原抗美援朝“隱形部隊”,永遠銘記!

來源:國資小新 丨 作者:國資小新 丨 時間:2020-10-25 丨 責編:時暢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70年前,為保衛和平、反抗侵略,

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

義無反顧地跨過鴨綠江,

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

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

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志願軍將士以巨大的犧牲捍衛了新生共和國的安全、

保衛了人民和平生活的環境, 

把擁有先進陸海空軍和原子彈的美國人

打到了談判桌邊。

70年過去,我們不會忘記那些衝鋒陷陣的英雄:他們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在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中縱橫馳騁、浴血奮戰;他們在山頭被敵人炮火炸低兩米的情況下,堅守陣地,決不後退一步;他們搏擊長空,以“空中拼刺刀”的勇氣,創造出世界空戰史的奇跡;他們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一把炒麵一把雪,頑強拼搏,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

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些血性鐵骨的“隱形部隊”:他們在敵人密集轟炸、嚴密封鎖下,建成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他們立下軍令狀,晝夜奮戰,為把我們自己的戰鬥機送到前線拼盡全力;他們緊急開展科研攻關,千方百計為前線戰士輸送武器彈藥

……今天,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小新將通過一組老照片,帶你了解抗美援朝戰爭中,那戰力驚人的“隱形部隊”,為你講述他們的故事。↓↓↓

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中國鐵建前身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時稱鐵道兵團),前赴後繼,捨生忘死,兌現了“志願軍打到哪,就把鐵路修到哪”的豪言壯語,在戰火硝煙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有力保障了志願軍後勤物資供應,徹底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朝鮮停戰後,鐵道部隊根據毛主席關於“繼續發揚無産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幫助朝鮮人民醫治戰爭創傷,重建家園”的指示和志願軍領導機關的統一部署,承擔了新建和復舊鐵路任務。朝鮮的鐵路通車里程由1950年11月鐵道兵團入朝時的107公里,延長到停戰前的1382公里,同時還搶建鐵路新線212.86公里。

如果説,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插入敵人心臟的一柄利刃,那麼保障後勤運輸的鐵道部隊,就是支援利刃發揮全部戰力的刀柄。對此,中朝兩國政府和人民都給予了極高評價,即使美國空軍也無不感嘆:“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其他盟國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産黨的運輸系統,但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使。”“共産黨以'不屈不撓的努力'設法使供應品繼續在鐵路上運送。”

 

跨過鴨綠江 保家衛國

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悍然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隨著戰場不斷擴大,志願軍後方補給、軍需物資運輸成為首要問題。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團率所屬3個師2個團,于1950年11月6日起陸續入朝執行鐵路保障任務。

入朝後,鐵道部隊邊前進、邊搶修,在嚴冬裏相繼修復了遭受嚴重破壞的沸流江、大同江、大寧江、清川江等橋,使平德線、平元線、平北線、京元線、京義線迅速向前延伸。

從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的33個月中,美軍集中了70%的空軍兵力實施“絞殺戰”,對三八線以北的我運輸線進行大規模、持續性轟炸。在2年多時間裏,鐵道兵團戰士冒著敵機轟炸,伴著隨時爆響的定時炸彈,修復,炸斷,再炸斷,再修復,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

鐵道兵搶修畫面

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高度評價鐵道兵:“朝鮮戰爭打勝仗,一半功勞歸前方浴血奮戰的同志,另一半功勞歸負責維護交通、保證供給的同志,他們也是在冒著敵人的狂轟濫炸,天天在拼搏。”

聶榮臻元帥曾概括:“我們的鐵道兵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從他們來了以後,朝鮮的鐵路橋梁就成了‘炸不斷的橋梁’,他們的口號是‘敵隨炸、我隨修、路隨通’。在保障鐵路的鬥爭中,涌現出像楊連第這樣的國際主義精神史上的不朽豐碑,是堅強意志、革命勇氣的傳奇。”

美國第8集團軍軍長范弗裏特在漢城記者招待會上説:“……中國共産黨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坦率地講,我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

把光榮留在百嶺川橋上

1952年2月9日起,連續76天,鐵一師第一橋梁團三營九連堅守的百嶺川大橋遭到轟炸26次,美軍投下炸彈7000多枚,累計炸斷橋梁34孔,炸得河水改道,石山削矮,全連先後遭轟炸掃射及定時炸彈爆炸傷亡99人,只有40多人未受過傷。 

在這樣極端殘酷的鬥爭中,全體指戰員提出“人在橋就在,人在橋就通,把光榮留在百嶺川橋上”的戰鬥口號,堅持做到隨炸隨修、再炸再修,使這座咽喉地帶的橋梁始終保持斷續通車,使志願軍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向前方,保證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鮮血浸染過的枕木與道砟

1953年,朝鮮戰場上“絞殺”與“反絞殺”鬥爭正烈。2月8日晚,鐵二師二十二線路團十一連副連長袁孝文巡道時,發現美機在鐵路上空盤旋後投下幾十顆炸彈,便迅速奔向被炸地點偵察。

突然一顆母彈在他的右腿下爆炸。當他甦醒時,發現右腿膝蓋以下被炸斷,可他仍頑強地用左腿繼續向前爬行,前進百米後又觸響一顆母彈,左腿也被炸斷。再次甦醒後,想到線路右側還沒偵察,於是他滾到路基右側,用雙手支撐身子,拖著被炸斷的雙腿繼續向前……他堅持爬行300多米,這時偵察班戰友趕到對他進行搶救,袁孝文卻説,“不要管我,趕快去設置響墩”,最終確保了軍列安全通過。

袁孝文最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壯烈犧牲,鐵道兵團授予他“二級英雄”稱號,並將其生前所在班組命名為“袁孝文班”。

人在鐵道就在

1951年7、8月份,朝鮮境內遭到40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襲擊。洪水對鐵路的破壞面廣、時間集中、毀壞嚴重,據史料記載,沖毀的橋梁是同期敵機炸毀量的2.58倍,給鐵道兵部隊搶修和生活帶來極大困難。敵人“趁水打劫”,變本加厲,集中對未被沖毀的鐵路重點目標進行狂轟亂炸。 

“人在鐵道在”,鐵三師全體戰士不畏艱險,眾志成城,邊搶修邊打撈材料,晝夜突擊,經常連續勞作12小時以上,同時還要智鬥敵軍,經過46天的艱苦搏鬥,最終戰勝洪災,將沖毀和炸毀的鐵路建築物全部修復。

朝鮮戰場上的“排彈大王”

敵機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工程總隊管區內共計投下47585枚炸彈,進行“滾動式”、“地毯式”不間隙轟炸,鐵路,橋梁,成為戰爭的焦點、戰火的前沿、焦灼的戰場。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人物郭金升,是鐵道工程總隊中唯一獲得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勳章的普通戰士。郭金升在戰場上擔任巡道任務,在大破敵軍定時炸彈立功運動中,拆卸了幾十種類型,幾百顆定時炸彈,帶出70多個徒弟,從他拆卸的炸彈裏掏出炸藥27噸。他常把“炸死就算了,炸不死,就見毛主席”挂在嘴上,在一次三天三夜的連續戰鬥中,他一個人卸除了五百顆炸彈。他是“定時炸彈的剋星”、“定時炸彈拆卸大王”,成為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名揚全軍、譽滿中朝兩國的英模人物。

打不爛、炸不斷的英雄橋

1951年8月,東大同江正橋遭毀滅性轟炸。鐵道兵團限期9天搶通。

鐵四師于9月1日19時開始搶修,起用落水鋼梁,移正位移鋼梁,採用架設5片26米跨度的單層軍用梁,以頂牛通車的辦法爭取時間,經八晝夜按期搶通。

東大同江橋始終是敵機夜間轟炸的主要目標。1951年11月至1952年2月間,每隔三、五夜必遭轟炸。鐵四師四團提出“三日準備,一日搶修”的口號,命一營固守大橋,平時預製成品,簡化搶修過程。在橋兩端各備一台架橋機。搶修中實行專業分工,流水作業,搶修效率由每小時1.4米提高到3.74米,保證了大同江橋在敵機25次轟炸中始終保持暢通。

大同江橋成為打不爛,炸不斷的“英雄橋”。

“炸藥王”揚威殷龜線

鐵五師、鐵六師入朝期間共搶修鐵路78公里,在搶修殷山至龜城鐵路龜城至價川期間,面對嚴寒凍土等困難,廣泛發動戰士智慧,在完成龜殷線近70萬立方米石方任務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等功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胸章獲得者、鐵六師十六團五連連長趙鴻鈞總結出“放拐炮”經驗,他所在的五連擔任限期完成7000余立方米石方的任務。他和班排長們共同研究一致認為,要想任務完成的快,關鍵是要放好炮。在他的實驗下,發現當炮孔挖到3分米深時,拐一個直角彎再打進8分米,不僅炮口堵得嚴,而且能充分發揮炸藥威力。通過這個方法,他創造了每公斤炸藥炸石頭17.4立方米的紀錄,光五連就節約炸藥1000多公斤。

萬里長城般雄偉的鐵路

1953年5月,在提前25天光榮完成龜殷線價殷段24.73公里搶建任務後,鐵十一師又受命承擔起新建德(川)至八(院面)鐵路中最艱巨的9.28公里。

其中由三十一團一營擔負的30.08米高填方工程是全線重點,含高填土石方10.5萬立方米,深挖方1.8萬立方米,單體工程任務量巨大,在當時敵機轟炸、機械設備損毀嚴重的情況下,施工極度困難。

戰士們實行三班日夜輪流作業,人歇機器不停,鑽研機械聯合作業辦法,並就地取材,自主創造了滑板運土、個人量方、自動裝土木槽等簡易工具和方法提高工效,創造了每日運石396立方米的最高紀錄。

1954年3月12日,工程提前18天竣工,金日成首相在參觀高填方時高度讚揚指戰員的勤勞勇敢和快速施工,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了保衛遠東及世界和平,在朝鮮國土修建起像萬里長城一樣雄偉的鐵路。”

一封感謝信

1953年1月,鐵七師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後完成龜殷鐵路龜介段搶建、朝鮮東海岸海防築城守備等任務,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表彰。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達成協定,鐵七師遵照上級指示,幫助朝鮮人民恢復家園,完成了朝鮮新三鐵路紐新(紐田至新高山)段100公里的復舊任務。七座鋼筋混凝土大中橋、1座隧道、2個車站及1646米的路基,在不影響通車的原則下,鐵七師保障運輸與施工交叉進行。

戰爭對路基和建築物破壞嚴重,施工難度很大,技術人員日夜突擊,完善設計方案,擬出施工計劃,開展增産節約運動,保證材料供應,採取以工代工辦法,解決技工不足難題。全體師指戰員艱苦奮戰,提前4天勝利完工。朝鮮人民為鐵七師送上感謝信。

最堅決的鋪路人

 

鐵道兵團直屬獨立團的任務是修復大寧江橋、搶建青江便線便橋和定州車站等。在搶修大寧江橋過程中,敵機上午炸,直屬獨立團就下午修,敵機下午炸,他們夜裏修;正橋斷了,他們就修便橋,保障後方物資源源不斷送上戰場。美國媒體感嘆:“美國和其他盟軍的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産黨的運輸系統,但他們仍有火車在行駛……坦白地説,他們是世界上最堅決的建設鐵路的人。”轟炸不見效,美軍又換了一種方式——投擲細菌彈,許多戰士因此染上斑疹傷寒,這種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讓許多戰士死的死、昏迷的昏迷。但這依然阻擋不了戰士們搶修鐵路、恢復交通的決心,他們用“身體”鋪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修復大寧江橋、搶建青江便線便橋等任務,保證了戰時軍運的需要。 

激戰無名川

1953年元月,鐵九師越過鴨綠江,相繼完成龜城至價川、龜城至殷山、價川至大成裏鐵路搶修工作後,于7月15日起承擔龜城至泰川鐵路搶修重任。

敵人在3個多月裏,對該段管區轟炸720架次,投彈540枚,機槍掃射更是家常便飯,造成鐵路幹線、樞紐和橋梁反覆嚴重損毀。全體將士迎難而上,在重點橋梁和區段構築防空設施,架設通信網路,預製好排架和工字梁。敵機轟炸後立即衝到現場搶修。他們還採用護輪軌拆除、護木分孔鋸斷、魚尾板螺絲晝拆夜裝等方法,使炸彈破壞減至最小,做到隨炸隨修,保證線路暢通。

一天,大寧江兩座橋梁被同時炸毀。師團率3個連兵力趕赴現場,全體跳入江中搶修。敵機不停地輪番轟炸和掃射:炸彈在江中炸起沖天水柱,機槍打得鋼軌火星四濺……戰士們置生死於度外,整整奮戰了11天,終於搶通了這兩座橋梁。

他們與守護百嶺川大橋的鐵一師等師團的英勇故事,被改編為小説、電影《激戰無名川》,他們為奪取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立下卓越功勳!

冰與火之歌

1953年2月4日開始,鐵十師負責龜殷鐵路價川至殷山段16.778公里的修建任務。初期,由於缺乏挖凍土的經驗,邊挖邊凍,平均工效每人每天僅0.5立方米。鐵十師發動群眾出主意想辦法,創造了多種開挖凍土的方法,使工效提高到2.3立方米以上。

廣大指戰員不顧敵機轟炸和零下20多度的嚴寒,在冰天雪地中除下皮衣,脫掉棉衣,甩開膀子揮動鐵鎬鐵鍬、鐵錘鋼釬、撬棍釘耙,加班加點突擊施工。

很多同志負傷不下火線,黑夜打炮眼,因防空不能照明,就在鋼釬上纏上白毛巾,摸黑作業。橋梁施工部隊在沒有防護服的情況下,輪流在冰水中堅持施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提前25天修通。彭德懷司令員發電嘉獎:“這條鐵路的修建,不僅是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而且也有其重大的經濟意義。”

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

在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中,鐵道兵部隊共有1481人犧牲、2989人負傷,榮立一、二、三等功12100人,集體二等功單位20個。其中特等功和一級戰鬥英雄1人、一等功和二級戰鬥英雄10人、一等功和二級模範1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後,鐵道兵沒有立刻回國,就地成立新建鐵路指揮局,留在朝鮮幫助當地政府和人民修復鐵路,重建家園,使朝鮮的鐵路線路由107公里增至1382公里。 

在烽火硝煙中起飛

新中國航空工業誕生於抗美援朝烽火硝煙中。1951年4月17日,第四次戰役接近尾聲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發了《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在《決定》的指引下,中國的航空工業展開了艱苦奮鬥的歷程。《決定》也成為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出生證”。

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伊始,就投入到支援抗美援朝的事業中。

朝鮮戰爭爆發時,人民空軍成立還不到一年。當中國人民志願軍踏上朝鮮的土地時,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空中力量——美軍飛機已經將平壤炸成焦土一片。 志願軍入朝參戰後,由於沒有制空權,有限的高射炮不能有效對付敵人不分晝夜地狂轟濫炸,後續部隊和後勤給養運輸總遭空襲損失非常大。志願軍將士們急盼我們自己的戰機出擊,改變被動局面。 此時,在瀋陽北部的北陵機場和飛機修理廠中,工人們正揮汗如雨,晝夜奮戰,為把我們自己的戰鬥機送到前線拼盡全力。在他們的努力下,蘇聯援助的100架戰鬥機組裝完畢,戰損的戰機迅速得到維修,萬隻副油箱挂上機翼,中國自己研發的航空輪胎裝配到了戰鬥機上……一架架昂首展翅的戰鷹,從瀋陽起飛,朝著朝鮮前線飛去!

快卸快裝 把100架戰機交付空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王海一人擊落敵機9架,他駕駛的飛機被譽為“功勳飛機”,至今仍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他所駕駛的米格-15飛機,就是由航空工業沈飛的前身“五廠”組裝的。

1950年11月,為了粉碎美國的空中優勢,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00多架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等飛機的成套部件,用火車陸續運抵瀋陽。“五廠”負責卸火車、運輸及參加裝配工作。“五廠”就是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部東北修理總廠第五廠,是如今航空工業沈飛的前身。

今年87歲的唐乾三老人,退休前是航空工業沈飛總經理,當談起抗美援朝時,唐老感慨極深:“我們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戰火中誕生的,那時候我們組裝了蘇聯來的100架飛機,戰場上下來的飛機我們也負責維修,還要為戰鬥機生産大量的副油箱,研製生産了重要的飛機零部件……為了儘快滿足空軍裝備的需要,當運載飛機散裝件的火車到達‘五廠’專用站臺後,廠長熊焰就立刻組織人力快速卸車,快速組裝,快速試飛。當時我在生産科,不論白天還是晚上,只要火車一到,工人們馬上組織搶卸。當時工廠沒有運輸設備,就把裝著飛機部件的大木箱子放在滾棒上,前面用繩子拉,後面用杠子撬,艱難地向前移動。工人們汗流浹背,但情緒高漲,因為每個人都懷有快卸、快運、快裝,快用我們自己的飛機打擊‘美帝’的心情。後來,總廠調來一台履帶式拖拉機,代替了人拉。

立軍令狀研製生産近萬隻副油箱

志願軍空軍的飛機經常出勤作戰,而且機場距離前線較遠,因此,要消耗大量的油料。根據當時的條件,完全靠從蘇聯運來副油箱是有很大困難的。因此,空軍決定由國內自行研製,成批生産供給空軍部隊作戰使用。

1950年12月,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乘坐的火車抵達瀋陽,劉亞樓是專門來找熊焰的。一見面,一項特別的任務交到了熊焰手上:不管想什麼辦法,3個月內造出3000隻副油箱。

熊焰深知,此時工廠正黑白連軸轉地組裝蘇聯的100架米格戰鬥機,對於副油箱,他們既沒有圖紙,也沒有製作原材料鋁板,困難確實是不小。但熊焰沒有猶豫,他向劉亞樓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

“五廠”接受任務後,既無圖紙,又無工具和設備。然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3個月的日夜奮戰,終於生産出3027個副油箱,及時送到了空軍各作戰部隊。

1951年3月7日,上級部門又給廠裏下達了生産6000隻副油箱的任務。各單位提出了團結一致完成更艱巨的生産任務的保障措施,並實行了“三班倒”的工作制度。職工們的幹勁越來越高漲,生産效率不斷提高。至1951年5月12日,共生産出近萬隻副油箱,保證了前線的需要。

服務前線飛機修理車間搬上火車

抗美援朝戰爭是殘酷的,“五廠”的修理任務不斷增多。為適應抗美援朝戰爭和空軍建設的需要,黨中央決定加快我國航空工業創建的步伐,1951年6月29日,熊焰代表“空軍工程部東北修理總廠第五廠”和“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正式辦理了移交手續,“五廠”更名為“國營第112廠”。

“112廠”創建伊始,空軍就有大批飛機、發動機亟待修理。但因工廠規模小,而且技術陳舊,設備也不配套,生産能力嚴重不足。所以,抓緊基本建設,安裝機床設備,壯大職工隊伍,迅速提高修理能力,滿足空軍作戰需要,是當時最為緊迫的任務。

當時,從全國四面八方來的職工,住在舊平房和臨時工棚裏,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生活非常艱苦。工廠採取了一邊準備、一邊開工,一邊修建、一邊生産的做法,在工廠恢復性修建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條件還很簡陋的情況下,就開始了飛機、發動機的修理工作。

“112廠”不僅在廠裏建立了修理車間,還把修理車間搬到了火車上,隨著部隊作戰需要向前推進。這輛“修理列車”是我國向蘇聯租賃的,于1951年5月到廠。該列車上有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並配備修理蘇制飛機及其發動機所用的多種設備、工具、備件和器材。經過培訓,“五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很快提高了修理技術和能力。

修理技術熟練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提高了。首批進廠的38架各型飛機,于建廠當年的6個月內就完成了修理任務,還修理了蘇式發動機105台。由此邁出了修理飛機最關鍵的第一步。

從起落架到機炮罩 自主研製飛機配件

 

當時修理的蘇制米格-15殲擊機 

隨著朝鮮戰爭的進展,空軍飛機的修理工作量和需要更換的零件種類、數量不斷增加。工廠僅靠從國外購買零件、部件和拆這架飛機裝那架飛機的做法,已經滿足不了需要。在這種形勢下,上級領導指示:“工廠要加強配件製造能力,以適應修理需要。”

1951年初,“五廠”開始製造戰爭中最容易損壞的飛機零部件,如起落架護板、機炮罩、翼尖、副翼、機頭罩和尾翼等。1952年3月,“112廠”提出了“熟練修理技術,加強配件製造能力”的口號,開始積極著手試製零備件,減少從國外訂貨。

1952年4月,“112廠”開始試製完全國産的米格–15飛機前起落架。這是此機種在機械製造方面最困難的部件之一。工廠除對製造車間加強了技術力量外,還號召其他車間和科室積極配合,保證提前試製成功。工人們經過努力,克服了工具、夾具短缺等各種困難,終於在4月25日完成了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個起落架。

兩個月後,“112廠”又試製成功了飛機起落架、機翼等大部件,提升了飛機配件製造的能力。

將彈藥武器製成生命盔甲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場與以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戰爭,對於剛剛組建的中國兵器工業來説,是一次十分嚴峻的考驗。有著優良傳統的中國兵工,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這場支援志願軍抗擊美帝國主義的偉大鬥爭。

開足馬力增産武器彈藥

兵工六廠抗美援朝時期生産裝備

1950年10月第一屆兵工會議之後,整個兵器工業進入了緊急戰備動員狀態。

“後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一切為了戰爭”。各兵工廠實行11小時工作制,兩班倒。職工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工廠開足馬力,努力增産,多造武器送前方。兵器工業戰線,廣泛開展增産節約運動與愛國紅旗競賽。1951年與1950年的産量相比,槍械增長了12.3倍、火炮增長了5.8倍、炮彈增長了2.2倍、手榴彈也增長了5倍。以後兩年又有成倍增長。

剛剛搬遷到北安的衝鋒槍廠,他們仿製的蘇式衝鋒槍成功,命名為50式7.62mm衝鋒槍,這是經毛主席批准定型的我國第一件制式武器,1951年初投産後年産就達3.3萬支,而1952年産量猛增4倍。長安廠除完成了大量炮彈生産外,還先後生産出迫擊炮、火箭筒、輕重機槍等7種槍和炮。

志願軍裝備的火炮,多數是繳獲國民黨軍隊的,如日式70mm步兵炮、75mm山炮、美式57、75無坐力炮和105、155榴彈炮等,後來又從蘇聯買進了76.2mm加農炮和122mm榴彈炮,這給彈藥生産帶來了很大困難。彈藥廠一方面積極修復整裝日式和美式彈藥,一方面積極測繪仿製這些彈藥。東北的彈藥廠,先後仿製成功日式70、75炮彈和蘇式的76.2與122榴彈等,並自行研製了迫擊炮彈、火箭彈、地雷、爆破筒、手榴彈等多種彈藥,源源不斷地供應前線。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兩年零九個月裏,兵器工業累計生産各種槍械60余萬支(挺)、槍彈12.5億發、各種火炮8424門、火箭筒7682余具、手榴彈1360萬枚、炮彈(含火箭彈)1035萬發、火炸藥萬餘噸以及大量的地雷、航空炸彈等,並搶修了大量武器裝備和彈藥,為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

緊急科研粉碎“刺猬戰術”

在朝鮮前線,志願軍面對的是機械化裝備的美軍。他們以坦克為依託,掩護步兵作戰,推行“刺猬戰術”。而我們的反坦克武器十分落後,不但品種少,而且數量奇缺,主要靠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攻擊敵人坦克。

為了滿足前線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研製火箭筒和無坐力炮及其配套的破甲彈,以加強志願軍的反坦克火力。

重慶望江廠進行了57mm無坐力炮試製,1951年就供應前線2014門,1952年又生産1999門。57mm破甲彈也先後在重慶和太原地區的彈廠試製成功,1953年累計生産44萬發。

57與75無坐力炮裝備後,增強了志願軍的反坦克火力,狠狠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1951年秋季,志願軍某部炮手徐中在五聖山防衛戰中,用57mm無坐力炮擊毀敵軍坦克7輛,榮立特等戰功,並獲得“二級戰鬥英雄”光榮稱號。

當時,威力比較大的反坦克武器是美式90mm火箭筒。在火箭專家、重工業部鐘林副部長的領導下,仿製90火箭筒的任務很快下達給和平機械廠和東北機器廠。

1951年3月,和平廠立即組織優秀技術人員,測繪、仿製和改進美式90火箭筒,兩個月制出樣品,1952年初就將4832具火箭筒送上了前線。

90火箭彈的試製任務,落到了東北機器廠肩上。

1950年11月,在鐘林副部長的指導下,成立了以呂去病為組長的研製小組,開始了90mm火箭彈研製工作。僅用兩個月,就設計出135式90mm渦輪式火箭彈,射程1000米,可穿透100mm裝甲。1951年3月生産出了幾十發到前線進行實戰試驗,隨後志願軍派了一個排來廠坐催,東北軍區炮兵司令萬毅也來廠督促。工廠緊急投産,生産出一萬枚送往前線。接著,又改進成功241型90mm尾翼式火箭彈,當年年底就完成了20萬發的生産任務。為了完成上述任務,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沒有鋁合金管就用無縫鋼管代替,沒有壓藥機,就冒著風險在加熱爐旁用水壓機壓藥,為此,抗日時期的老兵工孫明山等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這是我國生産的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彈,在朝鮮戰場發揮了重大作用。1951年9月美軍發動秋季攻勢,志願軍第204師組織一個野炮營12門野炮,一個山炮連4門山炮和一個反坦克大隊無坐力炮與火箭筒49門(具),在文登裏和百峴地區組織反坦克地域,給美軍第2師、南朝鮮軍第8師的40多輛坦克以重創,擊毀38輛,擊傷多輛,粉碎了美軍的“坦克楔入戰”。據《東北日報》報道,90火箭筒和彈投入戰場僅一個多月,就擊毀美軍坦克282輛,打破了美軍的“刺猬戰術”,粉碎了美軍的秋季攻勢。火箭筒和火箭彈的研究小組榮獲國家嘉獎。此外,據該廠老廠長佟磊同志回憶,東北機器廠還是我國最早的火箭彈研究基地。在成功試製90mm火箭彈之後,他們乘勝前進,研製了第一代炮兵火箭427式102mm火箭,射程5000米。接著又研製成功488式102mm火箭,射程8000米,和平廠同時研製了6管排炮,1952年生産了240門及幾千發火箭彈,送到朝鮮前線,在上甘嶺戰役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受到好評。後來,他們還試製成功了與蘇聯“喀秋莎”火箭炮通用的132mm火箭彈。呂去病工程師領導設計的産品還有60mm、82mm迫擊炮長彈和120mm迫擊炮鋼彈送往前線,該廠還復裝了大量105mm榴彈、120mm迫彈、長彈、爆破筒、反坦克地雷。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在那場戰爭中,197653名中華兒女在開滿金達萊花的土地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那年,臨別之時,你説,待我回家。

後來,生死關頭,你説,代我回家。

如今,國泰民安,我們,接你回家。

接英雄回家

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從南韓仁川機場踏上回家之路。經過六十多年漫長的等待,終於魂歸故里,回到生養他們的土地,回到祖國的懷抱。

運送英烈遺骸的專機進入中國領空後,空軍派出兩架殲-11B戰機迎接護航。當天上午11時30分,中國政府在瀋陽桃仙機場舉行了隆重的迎接儀式,半個世紀埋骨他鄉的英魂終歸故鄉。

萬米高空上,東方航空的中貨航747專機穿雲破霧,載著第一批歸國烈士的遺骸,駛向回家之路。這是東方航空第一次護送志願軍烈士回家,一同搭載的,還有無數戰士為國而戰的榮耀和自豪。從此,迎接志願軍烈士回家,東航沒有一次缺席。

回首往昔,當年,我們的空軍力量還比較薄弱;如今,我們可以驕傲地駕駛著我國自主研製生産的軍用飛機,為英雄回家保駕護航。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

1984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中國鐵建前身)14.8萬名戰士正式摘下領章帽徽、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在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鐵道兵精神的引領下,一代又一代鐵建人繼往開來、不屈不撓,在神州大地的崇山峻嶺、激流險灘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跨長江、越黃河、翻天山、穿秦嶺、進戈壁、上高原、戰酷暑、鬥嚴寒,踏遍大江南北,轉戰長城內外,打造了“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三大奇跡”之一的成昆鐵路、把中國抬進聯合國的坦讚鐵路、新中國四大世紀工程之一的青藏鐵路、世界高鐵集大成者的京滬高鐵、世界首條商業磁浮運營線上海磁懸浮、“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聯合公報中排名首位的亞吉鐵路、2022年世界盃主體育場等無數世界級工程,用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第一條重載鐵路、第一條地鐵、第一條高速公路、最長鐵路隧道、最長跨海大橋、雄安第一標,中國在海外建設的第一條高鐵、第一條跨國鐵路、第一條中國標準鐵路、第一條全産業鏈輸出鐵路等無數個標簽,代表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品質,凝聚成前進道路上的中國力量。

 

誕生於抗美援朝的戰火之中的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從修理到仿製再到自主研製,至今已走過了69年的發展歷程。如今,我國已躋身於能自主研製先進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直升機、教練機、特種飛機、通用飛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一步步堅實的腳印,一代代全新的機型,令國人自豪、讓世界矚目。

從革命戰爭年代走來的人民兵工,錘鍊了“把一切獻給黨”“一切為了前線”的人民兵工精神,賦予了人民兵工獨有的精神內涵。新時代的兵器工業,落實“交裝備就是交戰鬥力”,聚焦自主可控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裝備體系建設和重點型號研製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一些重點領域實現由“跟跑”向“並跑”“領跑”的跨越。大幅縮小我國陸軍主戰裝備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大幅提升我軍新質戰鬥力,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做出新貢獻。

……

致敬先輩,燦若群星的英雄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他們的名字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中。

吾輩自強,學習並傳承人民志願軍精神,

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