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原創推薦

中國經濟高品質增長態勢未因疫情而改變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莫開偉 丨 時間:2020-10-22 丨 責編:樂水

莫開偉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據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披露,我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增長2.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48123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産業增加值274267億元,增長0.9%;第三産業增加值400397億元,增長0.4%。

從上述數據可看到,儘管按可比價格計算,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和環比增長分別只有0.7%和2.7%,但能夠取得這樣的經濟成績已相當不容易。這些數據不僅給全國中國人民以振奮,也表明黨中央在防疫中採取的一系列復工復産政策措施到位,效果明顯,更表明中國經濟已眾疫情泥潭中走了出來,已現大病初愈跡象,慢慢將會恢複元氣。

為何這樣説?因為各種主要經濟數據已呈現積極變化,不少經濟數據已由負轉正,不少經濟數據下滑幅度收窄,尤其金融經濟穩定,沒有出現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現象,企業生産經營也已開始復蘇,就業形勢正向好的方向轉化,社會相當穩定,一切因疫情而導致的社會經濟“綜合症”正逐漸消失。

首先,生産需求正在上升,生産速度加快,表明經濟的內生動力已開始形成。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比二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無論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呈增長態勢;且採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5個百分點;製造業增長1.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增長0.8%,同時,載貨汽車,挖掘、鏟土運輸機械,工業機器人,積體電路産量同比分別增長23.4%、20.2%、18.2%、14.7%。此外,農業、服務業等生産經營逐步回暖,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服務業增加值增長4.3%,增速比二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尤其是糧食作物總體長勢較好,秋糧生産有望再獲豐收,為經濟企穩回創造了條件。而且,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436530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3.1%,為經濟復蘇奠定了基礎。

在此基礎上,社會消費需求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內需正在被拉動,尤其是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業復蘇明顯,效益提升較快,對疫情之後經濟恢復做出了貢獻。

其次,企業生産效益回升,抗風險能力增加,表明經濟增長潛能正在逐步放大。9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1.5%,比8月份上升0.5個百分點,連續7個月位於臨界點之上。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1至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7167億元,同比下降4.4%,降幅比1-7月份收窄3.7個百分點。這一切表明中國經濟不僅在生産數量上有所增加,在品質上也有所提高,中國經濟總體保持高品質增長的態勢並末因疫情而改變。

再次,就業形勢基本穩定,這是中國經濟復蘇的重要標誌和保障。就業是民生之本,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就業是否充分也是判斷整體經濟是否復蘇的重要指標。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8%。9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比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比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8小時。三季度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總量17952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384萬人,同比下降2.1%。由此,不管是從失業率還是從就業總量來看,這是今年疫情以來的最大亮點,非常了不起,這歸功於中國政府復工復産的英明決策。

最後,物價總體穩定,民眾收入呈增長態勢,疫情並沒有惡化人民的生活。物價是金融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標誌。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6%;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3%,環比上漲0.4%。這兩個價格指數表明,目前市場供求關係確實是在持續改善的,並沒有因為疫情而出現物價飛漲現象。同時,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這説明各級政府在“六穩”“六保”方面工作到位,實現了較充分社會就業,使民眾收入不降反升。

因此,從總體上看,疫情之後我國生産需求保持穩定、就業持續向好、物價總體穩定、品質效益穩步提升,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為中國經濟全面恢復和持續向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責任編輯: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