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智庫中國>

鄖彥輝:著力拓展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2023-09-21 15:5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文 | 鄖彥輝 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産業政策所智慧製造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近日,2023中國國際智慧産業博覽會在重慶舉辦。一批展示智慧裝備、數字經濟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應用集中亮相,顯示出智慧製造為我國製造業與人民生活帶來的變化。

智慧製造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製造強國的主攻方向。經過多年培育,我國智慧製造應用規模和水準已進入全球領先行列。一是我國智慧製造的政策體系較為完善。工信部等八部門發佈《“十四五”智慧製造發展規劃》,地方紛紛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二是智慧製造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我國智慧製造裝備産業規模超過3.2萬億元,工業軟體産品收入突破24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10億元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超過140余家。三是實體經濟的智慧化程度不斷提高。截至2023年6月,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0.1%、78.3%,比10年前分別提高33.1和26.4個百分點。四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技術在製造業的應用不斷向縱深拓展,推動數字化管理、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發展機遇,推動製造業智慧化轉型,著力提升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培育數實融合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構築國際競爭新優勢。在此背景下,推進智慧製造發展,以下三點尤為關鍵。

一是提升數字基礎支撐能力。加強基礎支撐能力是根本前提。應充分發揮數字基礎設施對實體經濟的賦能作用,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順應技術演進方向,優化資訊技術基礎設施佈局,建設數據與計算設施,構建算力基礎設施體系,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等規模化部署和應用。

二是加快融合技術創新突破。技術水準是數實融合的核心動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機制,實施多種方式聯合攻關。聚焦重點領域,加大複雜設計、先進工藝等製造技術攻關,開發推廣一批適用性技術,提升基礎軟硬體、核心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智慧製造裝備的供給水準。

三是開展多層次的應用推廣。以需求為牽引,加速數字技術與製造、交通等行業的深度融合,推進各行業智慧化發展進程。加強面向中小企業和重點地區的應用推廣,進一步打造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等應用場景,持續賦能工業産品的生産製造,提升産品的附加值。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