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錦文:引導招商引資形成良性的地方競爭
文 | 劇錦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走出三年疫情,我國開始進入經濟全面恢復的新階段。政府、企業和個人都竭盡所能,積極採取各種措施促進經濟發展。其中,多地競相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以期為當地經濟發展增添強勁動能。過去4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也證明了招商引資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多地的招商引資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調查發現,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引進投資不惜使出“超常規優惠”,地方之間互相“挖墻腳”,這種惡性競爭並不利於當地經濟的長期發展。
其實這些問題的負面後果是顯而易見的,那為什麼仍有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不惜訴諸“非常規手段”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我國的經濟體制或準確地説財政體制從1980年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分灶吃飯”模式。也就是説,各級地方政府在財政上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乾”,地方政府收入增加也就意味著能有更多的資金支配能力。這一核心制度安排逐漸使得各級政府 “公司化”,追求當地GDP的最大化,追求財政凈收益的最大化。
第二,在政治規則上,我們逐漸形成了晉陞的“錦標賽”模式。儘管我們在幹部選拔上會努力確保候選者的政治覺悟和能力,但不容否定,候選者在當地經濟業績方面的表現是十分重要的考核指標。因此,很多候選者都希望在任期內交出經濟的“優秀答卷”,甚至搶在別人前頭。
這兩項制度或規則容易導致“地方競爭”的局面。這種地方競爭的制度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就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源;而利用不當,地方的“過度競爭”就容易導致各種問題。
第三,除去以上兩個長期性的原因,近來招商引資出現的問題也有一些短期因素。實事求是地講,過去十幾年間,各地在招商引資時其實越來越重視品質,而不是像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只看重數量。特別是一些發達地區,對那些不符合當地産業發展戰略,或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的項目引進是十分謹慎的。然而近來,很多地方甚至包括一些發達地區重新放寬了引資的條件,原因很多樣,其中包括各地投資用地減少,特別是房地産投資用地減少,使得土地價格持續下降,用工成本也在下降。這樣一來,地方招商引資的運作空間在擴大而成本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各地招商引資的熱情。此外,國家為了鼓勵某些産業的發展提供了配套資金的支援,不排除有些地方試圖通過“虛假招商引資”來套取國家的補助資金。
基於以上原因,各地出現招商引資熱是正常現象。但其中出現的一些亂象和形式主義能避免的要及時避免,已經出現的要及時糾正。有些問題隨著經濟恢復常態會得到改善,但我們還是應該更積極主動地採取“健康”“可持續”的方式做好招商引資,就此提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招商引資要看是否適合當地的産業發展戰略。這些年來,地方政府都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條件,逐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産業發展規劃。無論在經濟發展的哪個階段,堅持既有的産業規劃都是非常必要的。各級政府只需按照規劃要求精準招商,避免“饑不擇食”。
第二,要充分評估自己的實力。招商引資需要正視自己的優劣勢,提供明確、可執行的優待條件。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對自己的“家底”有一個清晰的把握,明確什麼是做得到而什麼是做不到的。在招商時“大包大攬”,結果綜合成本卻高於收益的話,對商家和地方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第三,創新招商引資模式。地方應該圍繞招商引資的實效和能力,探索構建由政府、仲介、行業協會和企業運營等多方參與的招商引資新模式,利用大數據,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手段進行更有效的招商引資。
第四,招商引資的考核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根據各地的管理規則,招商引資是通過任務和指標推進的,並通過定期考核加以督促。這容易導致“不惜一切”招商和形式主義等問題。因此,需要對招商引資的任務和指標是否科學做出審定,對招商引資政策是否合規進行審查,對項目落地的可實施性、長期的合理性進行必要的考察,而不能僅僅看項目數量的多少。
招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客觀事實,但是我們不應“因噎廢食”。各地積極作為,促進疫情後經濟發展是好事,某種程度上應該得到積極鼓勵。一件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或大或小的問題,我們也應該客觀、理智對待。既要“清醒”認知錯誤,更要積極主動矯正問題,採取更科學的方式引導“招商引資”真正造福于各地經濟發展,形成良性的地方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