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遊永恒:治理校園暴力,教育和法治兩手都要硬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遊永恒 | 時間:2023-03-28 | 責編:申罡

文 | 遊永恒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近日,網傳“臨高縣未成年人欺淩事件”受到關注,而隨後聯合調查組情況通報和一些媒體後續報道中呈現出的校園暴力更讓人憂心。如何防治校園欺淩,再一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校園欺淩問題,從國務院督導辦到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相關文件,都對校園欺淩的治理提出了具體的工作思路和要求。但是,據筆者觀察,教育界、家長以及社會對這個問題重視的程度還不夠。預防校園欺淩和暴力傷害的背後是一個“宏大”的教育視野,需要包括學校、家長、司法系統、社區的共同參與、共擔責任,不能把校園欺淩看成是一種孤立、偶發的事件來就事論事地處理,要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從這次臨高縣的事件可以看出,學校在相關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方面都需要加強。首先,防範校園欺淩和校園暴力要從德育入手,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兒童期就重視尊重人權的教育,要讓學生懂得我們每個人都有同等的尊嚴,不傷害同學是做人的底線,這是防範欺淩應有的道德內涵。其次,這類事件中相關施害者往往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如果學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前介入和解決,這樣的暴力行為也許可以避免。最後,施害者不尊重甚至藐視規則與法律,公然威脅受害者的父母,缺乏應有的底線思維和畏懼感,這是法治教育缺失所必然帶來的一個後果。

這個事件本身也深刻暴露了一些欺淩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少案例中顯示出欺淩者家庭關係不和諧、父母對孩子疏于管教或者管教無能、父母道德意識淡薄,以及當地鄉風民俗欠佳等問題。除了加強對父母的勸導外,還需要加強社區治理、社區道德建設。社區尤其需要重視和關心殘疾人、低收入者等處境不利的家庭。此外,學校和家長要重視家校溝通,清晰告知家長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

此外,解決青少年欺淩和暴力行為,除了依靠道德和教育的力量,司法力量的介入也非常重要。長期以來我們更重視法律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這當然有積極的意義,但忽視了對青少年嚴重過失甚至犯罪行為進行司法干預的必要性。過去我們對青少嚴重暴力進行法治干預的門檻太高,只要沒有滿14歲,基本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 實際上,對未成年人嚴重暴力行為進行司法干預,有一些國外經驗可借鑒。例如一些國家針對有嚴重暴力行為的孩子,允許在法官授權下通過警察實行嚴格監管,如強制心理輔導,父母與學校簽教育承諾書,一定時間內家長每天要給警察彙報孩子行為有無過錯,這種輕度的司法干預很多時候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對嚴重暴力行為,如果孩子沒有滿18歲,家長要承擔“懲罰性賠償”的責任。在付給受害者醫藥費等“補償性賠償”外,帶有司法處罰性質的“懲罰性賠償”的賠償額可以達到當地家庭年收入兩倍的水準。  

總之,校園欺淩和暴力問題始終是一個沉重的教育話題,解決這個問題一靠教育,二靠法治,兩手都要硬,全社會都需要一種更加積極作為的心態。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