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線上舉辦。本次分析會的主題是“風吹幡動——溫和復蘇中的中國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鄒靜嫻代表課題組發佈月度數據報告。
報告判斷,當前宏觀經濟出現復蘇跡象,但復蘇根基仍不牢固。報告分析,當前數據真空期結束,工業生産、消費和投資表現亮眼。2月PMI指數52.6%,創2015年5月以來最高值,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消費表現同樣亮眼,社零同比增長達3.5%,而去年12月同比下降1.8%。1-2月固定資産累計投資增速5.5%,高於去年全年表現。復蘇根基不牢固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物價方面,2月份CPI重回1時代,環比-0.5%,PPI同比下降,並且降幅較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二是就業方面,2月份失業率整體較去年年底有所上升,16-24歲年輕群體失業問題未有效改善。三是外需方面,出口1-2月同比下降6.8%,去年全年增速為7%。四是儲蓄方面,居民部門積累了大量的超額儲蓄,同時也有大批提前還貸行為,説明居民部門對消費整體持謹慎態度。五是投資方面,儘管固定資産投資和房地産投資都有比較大的起色,但民間投資2月份增速僅0.8%。
報告指出,2023年消費強則整個經濟強,但目前消費仍相對疲軟。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主線可以概括為“出口和基建兩大拉動以及消費和地産兩大拖累”。拉動力量之一的出口,預計今年大概率不如去年,原因包括歐美衰退、疫情相關出口放緩,及其他國家生産能力的恢復。基建方面,去年基建整個接近10%左右的增速,儘管今年1-2月也有9%的增速,但這個9%實在凝聚諸多利好條件的基礎上産生的,包括集中的復産復工、財政政策的前置以及地方拼經濟的意願。拖累力量之一的地産儘管邊際政策有所鬆動,但地産長週期下滑趨勢不會改變。今年最大的變數、最值得期待的是消費,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將消費列為重點工作。消費分為收入和消費率兩個方面。收入方面的有利因素無疑是經濟活動尤其是個體經營活動的轉暖,但不利因素是收入差距擴大,這一點短期內難以扭轉。消費率方面,消費場景修復有利於接觸性、社交性消費,不利因素體現在超額儲蓄,短期內較難轉化為消費。超額儲蓄的形成,接近四分之三源於房産減配和理財贖回,這部分對消費的支撐力不強。剩下約1萬億的預防性儲蓄則更可能轉化為消費,但節奏大致以季度為單位,不會特別快。
報告認為,消費復蘇上半場主要靠兩條腿走路,分別是收入增速提升和消費場景復蘇。消費復蘇上半場主要靠高收入群體,這部分群體疫情期間收入狀況良好,但受到消費場景限制。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復蘇主要體現在吃住遊,交通旅遊餐飲住宿和電影等行業。同時隨著地産行業的轉暖,預計地産相關消費也會有所復蘇。更長期看,高端消費、悅己、綠色、健康的消費會有所復蘇。這部分群體復蘇速度快,但持續時間可能會比較短。消費復蘇下半場主要靠中低收入群體,他們復蘇慢一些,但持續時間更長,主要體現在非必須消費品上。
報告建議,改善收入差距大和超額儲蓄因素需政策發力。首先要著手于預防性儲蓄,要改善消費預期,中國當前通脹水準很低,應注重用好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關鍵要找到大項目和好項目,大項目對於提升預期的作用不僅在於上下游溢出作用,還可以釋放積極信號。只政府部門真金白銀掏錢,才有可能真正拉動民間投資信心。項目還要避免飲鴆止渴,防止未來出現産能過剩、僵屍企業等問題。對於收入差距,政府一方面要做好兜底政策,包括再分配政策、中小企業紓困政策等,面向中低收入群體可考慮通過各大電商平臺發放消費券。供給側方面,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優質品牌、育幼養老、健康文化、研發設計、綠色生態等方面都可以從供給端發力。其他政策,比如適度放開、放寬小攤小販和夜市經濟,還可將疫情期間設立的核酸亭改為社區醫療服務點、流動書報亭、就業資訊欄等。
本次分析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
責編:蔣新宇 實習編輯:蘇興芹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