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抓好“建、用、管”,助力鄉村“文博熱”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鳳英 | 時間:2023-01-30 | 責編:申罡

文 | 王鳳英 四川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在“文博熱”持續升溫的今天,各地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成為傳承農耕文化、留住鄉情鄉愁、提升鄉村旅遊品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載體。從根本上説,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的興建源自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對農耕文明歷史底蘊、農耕文化重要作用不斷加深的認知。儘管名稱有所不同,但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都具有博物館功能,都是依託老建築、老物件,發掘民俗文化、提煉鄉村精神、講好鄉村故事,以舊時光溫暖人心。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強調,要“統籌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博物館發展”。當前,應緊扣鄉村振興時代脈搏,在“建”“用”“管”上下功夫,豐富人們精神世界、提振廣大農民精氣神、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在“建”上下功夫,突出地域特色,避免“千館一面”。當前,伴隨著農業強國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是大勢所趨。適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建設一批農村文博院館保留老物件、傳承老手藝,既是時代之需,也是現實之舉。然而,需要看到,在當前的建設熱潮中,有些地方由於缺乏統籌考慮,並未做到規劃先行,導致“千館一面”、乏善可陳,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為此,各地在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的規劃建設中,要注重與鄉村規劃相銜接、與鄉村整體風貌及周邊環境相融合、與鄉村常住人口數量及文化需求相匹配,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要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念好“特”字經、“專”字訣,注重引導創意設計企業、平臺、工作室及設計師向鄉村拓展業務、落地經營,提供創意設計服務,打造鄉村特色標識和公眾年代記憶,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例如,山東淄博市周村區李家疃村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該村建設了鄉村記憶博物館,不僅宣傳李家疃村建設風貌,還推動鄉村旅遊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旅遊村和省級研學基地。

在“用”上下功夫,為農民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用好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關鍵是育好用好鄉土人才。既要發揮好本村非遺傳承人、手工藝人等的帶動作用,也要引入設計師、藝術家等專業人才,帶動農民結合實際開展手工藝創作生産,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在實踐中,部分地方探索實施“鄉創特派員”“農村職業經理人”等機制,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帶來創意、資訊、科技、市場等要素。特別是近年來,不少地方充分發揮美術工作者引領帶動作用,推動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鄉村規劃建設中,也帶動提升了當地農民畫師、雕塑師等人才的創作水準。不少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都開設非遺體驗區,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吸引年輕人學習非遺技藝、留在當地發展。用好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空間,加強農耕文化保護傳承,支援修編村史、村志,開展村情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孕育農村社會好風尚;另一方面,要用好數字技術,創作傳播展現鄉村特色文化、民間技藝、鄉土風貌、田園風光、生産生活等方面的數字文化産品,更好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管”上下功夫,做好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前瞻性謀劃。各地鄉村在建好用好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的同時,還要切實“管”好,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引入市場力量,挖掘鄉村文化價值,把優秀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永續發展的優質資産,推動鄉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促。要注重把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融入鄉村博物館、文化館、記憶館,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旅遊線路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讓鄉村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注重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帶動鄉村文化傳播展示消費、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特色農産品銷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村沉睡的文化資産活起來。例如,江西新餘市渝水區良山鎮下保村農耕文化展示館,自2015年建成開館後就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參觀。當地乘勢而上,成立文化旅遊公司,開展市場化運作,每年吸引遊客30余萬人次。浙江紹興市柯橋區平水鎮小舜江村鄉村博物館是當地知名的紅色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小舜江村引進文旅公司,統籌規劃全村旅遊資源,形成了多條特色線路。這些對全國鄉村文博院館的運營管理頗具啟迪意義。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王建宏、張文攀、趙秋麗、李志臣、龍軍、禹愛華、趙嘉偉、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廖瑩、楊雲傑、李芳、蘇蕾、呂長蕊、陳健林)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