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愚公精神,無論何時都需要

來源:中工網 | 作者:張蘭 鄧彥 | 時間:2022-07-27 | 責編:

講述“當代愚公”黃大發戰天鬥地,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歷時30餘年,終得清渠入村來,從此改變家鄉草王壩落後面貌的主旋律電視劇《高山清渠》,7月16日開始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並引起強烈反響,很多觀眾在彈幕中表達了對黃大發的敬仰和欽佩。這説明,愚公精神,無論何時都不會過時,都是受人敬仰,社會追捧的精神品質,世人需要的正能量。

該劇以貴州省唯一“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講述其帶領群眾開鑿生命之渠(人稱“大發渠”),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故事,突出展現了平凡人的英雄主義和基層共産黨員的初心使命,而詮釋這一切的,是實實在在的人物事跡。成就這一英雄壯舉的,是一種最為樸素的中國精神——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是一種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是敢想敢幹、不滿足現狀的精神,是堅忍不拔,團結奮鬥的精神,而黃大發的事跡,無疑都包含了這些“要素”。電視劇的熱播,説明無論何時,愚公精神都未過時,

都説新聞是易碎品,黃大發事跡被新聞媒體廣泛報道主要在2017年,五年時間過去,社會未曾忘記,並且把他拍成了電視劇,在更高的文學層次在全社會傳播弘揚。當然,傳播的已不在於黃大發個人本身,而且是黃大發精神,是當下社會仍尊崇的愚公精神,人們在前面與時俱進地加了“當代”,這更説明,無論什麼年代,技術進步到何種地步,只要人類需要征服自然,征服未知領域的困難,都需要堅韌不拔,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這種不畏艱難的精神,無論體現在黃大發身上,還是別的什麼人身上,都會閃閃發光,被世人高度讚譽。

有人會説,有貢獻于一個村算也不算啥大事,我們有很多人的舉動,是造福了無數人;不到10公里的水渠不算啥呀,我國有更重大更艱險的工程。這種觀點是狹隘的,且不説黃大發帶領村名幾乎都是用極落後的施工方式完成——肩挑手抬,鐵鍬鋼鋤,一塊石頭一塊石頭的去攻克,就是耗時36年這樣的工程時限,一般人很難有決心與信心堅持去做,況且開工之時,完全無法預計工期,有的僅僅只是“開始做了就是有希望”的信念。所以“大發渠”不在於工程多大,不在於造福人數多寡,而在於開渠這個過程中所體現的精神,堅韌不拔,不計前路迷茫,人定勝天,勇敢征服自然的大無畏精神。

説這種精神在當今天社會仍然需要,不僅體現在脫貧致富,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更應體現在我們對自然科學的探索中,體現在一切學術研究中,面對當前我國的卡脖子技術,面對那些未能治療的疾病,我們的探索都需要“當代愚公精神”——黃大發精神。對此,我們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偉大格局、長遠眼光和崇高境界,因為只要有愚公精神,有“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的信念,終究我們的探索研究會取得勝利、找到辦法。當然,取得成功所花的時間,可能不止于36年,但開始了,去做了,才有希望。

愚公不挖出第一鍬土,何來移除整座大山?黃大發不帶領村民鑿開第一個石頭,哪來的清渠入村?(張蘭 鄧彥)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