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汪曙申:戳穿美國對臺“戰略模糊”的話術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汪曙申 | 時間:2022-05-27 | 責編:申罡

文 | 汪曙申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臺美關係室主任、研究員


在涉及對台灣的防衛問題上,“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清晰”在美國政策和戰略界是一個長期話題。近些年來,隨著中美關係競爭與對抗一面的強化,民進黨在台灣地區實施“以武抗中謀獨”政策以及臺海兩岸對峙對立一再升級,這個話題再度凸顯于美國的政策和研究話語當中。


對臺“戰略模糊”政策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協防台灣當局控制的外島(金門、馬祖)的模糊性政策:既不公開承諾防衛,也不公開表示放棄。當時美國是為約束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也試圖以此“嚇阻”中國大陸對外島發動攻擊。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又制定“與台灣關係法”。該法規定美國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但未規定當台灣受到攻擊時美國是否參戰協防。美國政府一直聲稱反對台灣問題的武力解決方式,但法律上的模糊給其介入臺海衝突留下政策餘地。


1995—1996年臺海危機爆發後,美國內部主張“戰略清晰”的呼聲增多。1999年,美國一些議員開始推動“加強台灣安全法案”即是為了減少對臺防衛的模糊性,但該法案最終未能成法。2001年小布希上臺後聲稱,若台灣遭中國大陸攻擊,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台灣”,但並沒有獲得後續政策的支撐和體現。相反,陳水扁任內“激進台獨”行徑引起美國戒心,美國學者唐耐心(Nancy Tucker)認為“戰略模糊”由此演變形成“雙重威懾”,即一面“威懾”中國大陸不得對臺使用武力,一面約束台灣宣佈“獨立”從而導致戰爭的行為。也就是説,美國要讓臺海兩岸都去猜測其在何種情境下才會武力介入。奧巴馬時期,兩岸關係處於和平發展階段,對臺“戰略清晰”一度淡出美國戰略界話語。但2017年特朗普上臺後涉臺議題走向中美對抗前沿,再度激起“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的辯論。


美國研究界對此大體上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轉而採取“戰略清晰”立場,這派聲量正逐步增大。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中國大陸實現國家統一的能力發生變化,美國過去的“戰略模糊”不再能夠對中國大陸構成有效威懾,也不足以支撐台灣對獲取美國“安全庇護”的信心。


當然,主張“戰略清晰”一派中也有不少人認為,美國在以清晰化政策增強對中國“威懾”的同時,也應給予中國“再保證”,比如美國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和“不支援台獨”,美臺關係不涉及簽署防衛性質的協議等。總體上講,“戰略清晰”派認為中美在臺海的博弈已與過去不同,美國若想長久“維持現狀”將不得不改變“戰略模糊”。


另一派則主張美國應繼續奉行“戰略模糊”,因為它被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能夠維繫臺海穩定,避免美國捲入一場與中國的衝突甚或戰爭。這一派總體上認為,儘管臺海兩岸實力已然失衡,但“中國強制統一台灣”並不是“眼前會發生的事”,美國如果宣佈“戰略清晰”反而會産生下列負面效應:


其一,美國若宣佈軍事防衛台灣,將意味著向早已廢除的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回擺,等同於實質改變一個中國政策。那將嚴重衝擊中美關係政治基礎,甚至不排除從根本上扭轉中國對和平統一前景的預期。


其二,美國“戰略模糊”的目標不僅在於“嚇阻”中國大陸行使武力實現國家統一,也是在“台獨”政黨上臺時,用於約束台灣當局採取冒進政策引發臺海衝突。轉向“戰略清晰”,無疑將給島內“台獨”選民一張“空白支票”,使美國可能陷於被動。畢竟,陳水扁時期搞“一邊一國”和“入聯公投”就曾讓美國切身感知臺海風險驟升。台灣地區一些學者也認為,美國不會輕易丟掉掌控台灣的政策靈活性,不會讓台灣“尾巴搖狗”。


其三,美國認為長期以來台灣在軍事防衛上“搭便車”,要求臺將年度防務預算佔GDP的比重提升到3%。蔡英文當局任內逐年提高軍事預算投入,但仍未達到美國設定的標準。一些美國人認為,轉向“戰略清晰”將助長檯灣“搭便車”行為,使民進黨當局“整體防衛構想”得不到充足經費支撐。有些日本學者如松田康博認為,“戰略模糊”也是讓台灣相信美國可能不會介入,因而需要加強自身防衛能力。當然,還有一些對臺抱持“同情”的美國人擔心一旦“戰略清晰”動搖現狀,台灣將首先遭到懲罰。


美國戰略界對臺“模糊”與“清晰”之辯自然也反映到政治圈。美國國會一些親臺議員支援調整或終止“戰略模糊”。他們在本屆國會提出諸多涉臺軍事安全類的法律草案,如“防止台灣遭入侵法案”“台灣防衛法案”“武裝台灣法案”“台灣嚇阻法案”等。美國白宮和行政部門稱“政策沒有變”,但策略上也在彰顯“清晰”,如在“印太”前沿地區增加軍事存在,拉幫結派擴大美國同盟優勢,試圖在“印太戰略”中安排台灣角色,不時將美臺軍事合作關係公開化等。


可以説,對臺“戰略模糊”還是“清晰”是華盛頓的一種博弈策略和手段,也是美國平衡和干預臺海的一種戰略話術。隨著中美和兩岸關係形勢變化,美國還會不斷操弄這個議題。然而,最終決定臺海走向的不是模糊或清晰,而是意志和實力。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