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張薇薇:美歐貿易技術聯手背後有角力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張薇薇 | 時間:2022-05-18 | 責編:申罡

文 | 張薇薇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5月15日至16日,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在法國巴黎召開第二次部長級會議。該委員會的首次會議于去年9月在美國匹茲堡舉行,雙方還商定將於今年年底前舉行第三次會議。如此密集的會期和雙方此次會後發表的長篇聯合聲明,似乎都在刻意展示美歐強化經貿和技術領域合作的意願。然而,我們認為,雖然近期國際局勢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美歐合流,但雙方在聯手錶象下卻暗含角力。


從本次TTC會議的內容和成果可以看出,美歐推進經貿技術領域合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一是技術標準領域的合作,即搶佔新興和關鍵技術的全球標準與規則制定權。在去年9月召開首次會議後,TTC設立了10個工作組,其中“技術標準工作組”位列首席。過去幾個月,TTC在該工作組下又設立“人工智慧工作組”,致力於設計路線圖,開發出用於評估和測算人工智慧的可信賴度,以及管理由人工智慧引發的風險的一整套工具。這套評級和管理標準一旦出臺,將可能因其全球首創地位而在相關領域佔據重要位置,成為美歐聯手爭奪未來人工智慧體系領導地位的利器。美歐還將設立聯合項目,合作研發提升隱私保護水準的技術,並就人工智慧對未來就業和物流的影響開展聯合研究。此外,TTC還新設了“美歐標準化資訊戰略機制”,主要任務是加強相關技術領域的交流,分享在新興和關鍵技術領域國際標準制定的相關資訊。


二是在關鍵技術和産品的出口管制與投資審查方面加強協調、力爭統一步調。這一部分內容在設計時主要著眼于防止尖端技術流向中國,但在俄烏衝突後,率先應用於協商對俄制裁並取得進展。美歐炮製了所謂“最佳實踐”交流與分享機制,全面審視外國投資來源、産業類別和交易類型等。


三是在半導體、稀土、清潔能源産品等關鍵製造領域開展供應鏈合作。半導體是這一階段的合作重點。TTC設立早期預警系統,以搜尋美歐半導體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和潛在風險點,並針對近期美歐各自宣佈將加大對半導體産業的投資,提出應加強磋商,防止出現産業補貼競賽等建議。


此外,TTC的工作內容還包括,設立包含政府、工會和企業界三方的“貿易和勞工對話”,將保護勞工權益、反對強迫勞動和童工作為重要經濟議題在各類協議和政策中體現。TTC還將成立專門小組,商討美歐聯合融資,促使第三國採用“更可信賴”的資訊通信技術(ICT)産品。


從本質上看,TTC是一個“外向型”而非“內顧型”的機制。與過去失敗的“跨大西洋經濟夥伴關係”(1998年)“跨大西洋經濟理事會”(2007年)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2013年)等機制設計不同,TTC並非著眼于通過彌合美歐分歧從而實現更深程度的融合,而是要通過利益捆綁、合作應對外部挑戰來增強雙方在國際經貿和技術事務中的影響力。因而,TTC所體現出來的美歐協調遠非美歐關係的全部。


實際上,TTC的機制設計中暗含美歐之間的角力。美國有意將TTC打造成牽引、利用他國實現自身“力量倍增”的工具。從供應鏈安全、出口管制到勞工權益、“更可信賴”的ICT,TTC的議題絕大多數都反映了美國關心的經貿議程。美國還試圖通過TTC限制歐盟的行動,如提出防止産業補貼惡性競爭。與此同時,歐盟也有自己的算盤。歐盟曾試圖以TTC為平臺,推動其“數字市場法案”和“數字服務法案”成為數字監管的藍本,遭到美國堅決抵制。此次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清晰寫道,“充分尊重”美歐各自的監管自主、行政命令和法律框架。這表明在看似“協調”的背後,美歐均將堅持自己的行動自由。


面對美歐看似來勢洶洶的經貿技術合作,我們應保持充分的戰略自信和定力,積極展開對外溝通和磋商。在人工智慧、5G、數字經濟等領域,我國擁有明顯的技術和規模優勢,在相關領域的實踐具有天然的輻射力。去年11月,我國正式實施全球最嚴《個人資訊保護法》,在對外交流中,我們應多渠道聲明,隱私保護等是技術倫理問題而非意識形態價值觀問題,應由全球共同討論。另外,我們還應增加政府官員與行業協會、技術專家和私營企業之間的資訊交流,確保對外磋商和談判更好地代表我國技術發展和推廣的需求。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