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實現農民增收的行動邏輯與重要尺度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張仙鳳 | 時間:2022-05-17 | 責編:申罡

文 | 張仙鳳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副主任(副院長)、副教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在不同場合圍繞農民增收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要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增加的標準以及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等問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引領並推進新時代農民增收工作。


增加農民收入是治國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和現代化進程的基本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利益,農民利益的核心是農民收入。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高度重視增加農民收入,多維度論述農民增收的重要性。首先,增加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體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這裡的全體人民必然包含著對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民。新時代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就是要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其次,增加農民收入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是否能夠正確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縱觀世界,有的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無法正確處理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新時代要秉持辯證思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順利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最後,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也是鄉村振興的中心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在“三農”領域也發生很大變化,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新時代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就是要不斷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農民生活更加富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堅持改革創新,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發展道路,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道路,廣大農民群眾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增收。


首先,依靠科技進步和深化改革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動力來源。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根本在於深化改革。增加農民收入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儘快建立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延伸農業産業鏈、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


其次,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制度保障。體制機制是影響農民收入的制度性因素。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不斷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健全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另一方面,要通過提高農業生産效益、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力度和創造條件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等途徑,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援政策體系,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最後,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原則。農村要發展,根本要靠億萬農民。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的主要目的是不斷發展生産力和生産關係,進一步激發億萬農民的自豪感和投身鄉村振興的主動性,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為此,一方面,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斷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支撐和保障;同時,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職業教育支援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以錢袋子鼓起來作為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標準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在統計農民收入是否增加時,要正確處理好“平均數”“大多數”和“一個”“一戶”之間的關係。


統計農民收入水準的一般做法是以農民收入總數除以農民人數,以農民每人平均收入的平均數作為農民收入水準的反映。這種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農民收入的總體水準,但也存在一定偏差,因為這一演算法無法照顧到大多數和每個人的實際收入水準。


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這就要求在統計平均數的基礎上,必須看到“大多數”,即以大多數農民收入水準是否得到提高為重要標準,防止以“平均數”掩蓋“大多數”。同時,照顧到“一個”“一戶”農民,做到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下,防止個別農民或者農戶掉隊,讓所有農民的錢袋子都鼓起來。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