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貴州日報報道,貴州六盤水市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採取“一戶一幫、一戶一策”措施,幫助搬遷群眾解決就業創業、增收致富等難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挪窮窩”“換窮業”,“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後,近千萬人在困厄中實現命運的突圍,通過易地搬遷拔掉“窮根”,實現脫貧。而攻克這一歷史性難題後,又如何確保這近千萬貧困群眾穩得住、真脫貧?國家發改委給出的指導性答案: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統籌謀劃、統籌部署、統籌推進……
然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個易扶點的民風民俗不同,資源環境不同,甚至每一戶的文化技能基礎也不同,在這情況下,後期的扶貧成果鞏固,實現持久脫貧仍是一根難啃的硬骨頭。就業,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硬道理,在促進易扶點群眾真脫貧、早致富過程中,是首要的選擇,做好這篇大文章,就是授人以漁。六盤水的做法,正是授人以漁,讓易扶點的群眾有了“自我造血能力”,才有持久的謀生、致富能力。
對於剛從深山幽谷遷移出來的群眾而言,要讓他們離開土地來盤算營生,實現穩定就業,有多道難關需要跨越。每一道難關,都是鞏固此前扶貧成果的必答題。
比如,基本的崗位技能培訓難題,他們的文化基礎能接受什麼樣的技能培訓?培訓完成後,是否能實現“家門口”就業?又比如,強化技能培訓後,能否達到組織推薦外出務工就業的能力水準,達到條件的,家中老幼情況是否又允許外出就業……一家有一家的難,“一戶一幫、一戶一策”的精準幫扶恰恰能解決各種不同家庭情況的困難,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再比如,易扶點附近配套的産業基地,工廠及車間,是否有持久運營,保證穩定的崗位供給的生存運營能力,是否能真正實現“發展産業促進就業”的制度設計初衷。
這些問題不斷考驗著每個易扶點的社區村落,考驗著當地政府社會治理能力。
而六盤水採取組織推薦外出務工、開發公益性崗位、強化技能培訓,全力抓好穩崗就業工作,通過“五個一批”就業舉措來解決就業難題的穩崗就業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這些難題的創新性攻克。注重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附近培育産業基地、工廠及小康車間,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多創業就業機會的創新産業培育機制,實際上就是以産業促就業的有力舉措。保證了易扶點群眾的就業,就保住了民生,就是鞏固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成果,是易扶點群眾早日致富的動力之源。(羅銳澤)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