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孫秀文:三十年,中國與中亞國家命運與共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孫秀文 | 時間:2022-01-25 | 責編:申罡

文 | 孫秀文 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今年1月初,中國分別迎來與烏茲別克、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中亞五國建交30週年紀念日。30年間,中國秉承“睦鄰平等、互信互利”原則,從第一時間與獨立伊始的中亞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發展到與中亞各國成為不同水準的戰略夥伴關係,這一歷程不僅給該地區的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為整個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深化中國和中亞國家的關係注入了巨大能量,也使全方位的雙邊和多邊合作邁上了新的臺階,充分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親、誠、惠、容”理念的深層內涵。

政策溝通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共築命運共同體的制度保障。回望過去,以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為節點,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2001年)著重於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邊界問題,確立發展雙邊關係的前提和主要原則,圍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達成共識。第二階段(2001—2013年)致力於共同打擊“三股勢力”以及與偷運武器、販賣毒品有關的跨國犯罪活動,政治互信在上海合作組織和睦鄰友好條約的雙軌框架下得以增強。第三階段(自2013年起至今),依託常態化的高層互訪和政府間合作機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中亞國家發展戰略的務實對接,利用政策和法律工具為地區經濟進一步融合“開綠燈”。新冠肺炎疫情未能阻斷中國和中亞國家的聯繫,各國正攜手探索維護政治溝通的新路徑,元首級和部長級的“電話外交”和“雲外交”廣泛推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與中亞國家不斷提升戰略夥伴關係水準,彼此成為各自發展道路上可信賴的堅強後盾。

設施聯通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共築命運共同體的優先方向。截至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已形成集鐵路、公路、航空、能源、電力、資訊為一體的合作形態。在疫情衝擊下,中歐班列的進出境列次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獨佔鰲頭,彰顯出中國與中亞國家互通有無的穩定性。我國參與的一系列“補舊建新”項目,如雙西公路、中吉烏國際公路、瓦亞鐵路、安帕鐵路等,為鞏固中亞地區多式聯運一體化添磚加瓦。覆蓋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西北機場群,通過增設航線,服務於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人員和物資流動。作為歐亞大陸重要的“資源血脈”,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保障了供應國、過境國、消費國的安全和發展。我國助力的一大批電力工程項目,如達特卡-克明輸變電工程、杜尚別2號火電站、比什凱克熱電廠等,緩解了中亞部分地區供電緊張的局面。兩屆中國-中亞北斗合作論壇成功召開,預示著中國衛星系統造福于中亞人民生産生活的美好願景。

貿易暢通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共築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內容。建交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往來由寡到繁,我國已成為中亞地區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國和投資來源國。1992年至2019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從4.6億美元增至463.4億美元,增幅達到100倍。得益於運輸網路、海關程式、電子商務平臺等便利化條件,雙邊貿易結構持續優化,進出口互補性日益增強。中國的出口商品以服裝輕紡和機電産品為主,進口商品以能源、礦産品、農産品和化工産品為主。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對中亞五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約150億美元,主要用於油氣勘探開發、礦産資源加工、各類基礎設施、物流産業園區等領域。以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為代表的一連串大型示範項目,激活了數以萬計的工程合同、中外企業和就業崗位。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經貿往來的運作節奏和前進方向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與中亞國家正努力推動地區經貿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和綠色絲綢之路蘊藏著充沛活力。

資金融通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共築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支撐。發展至今,不論政策性銀行層面還是商業性銀行層面,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金融合作都取得了明顯進步。自2011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中亞國家的央行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為擴大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建設銀行、陜西長安銀行、中信銀行、上海證券交易所等中資機構,通過設立海外子行、收購外資銀行股權、投資建設金融機構等方式,不斷織密我國在中亞地區的金融網點佈局。中國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的本幣結算,開展人民幣與他國貨幣直接掛牌交易,降低貿易投資的匯率風險和交易成本。憑藉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非居民機構人民幣結算賬戶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跨境人民幣直接清算網路已全面覆蓋中亞國家。在傳統貸款融資基礎上,亞投行、絲路基金、中國-歐亞合作基金、中哈産能合作基金等金融平臺,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了新的資金渠道。未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金融合作仍存在升級空間。

民心相通是中國和中亞國家共築命運共同體的社會基礎。30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在文化、教育、科學、衛生、旅遊等領域的人文交流日益活躍,相互認知水準與建交初期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歡樂春節”文藝演出和中亞國家特色文化展舉辦了數百場,使民眾不出國門就能領略到對方的燦爛文化。以“絲綢之路”為抓手,形式豐富的文化論壇、媒體合作論壇、國際藝術節和國際電影節,喚起了各國對“絲路精神”的共同記憶和強烈認同。中國在中亞地區已開設十余所孔子學院,學習漢語和來華留學人數越來越多。為此,中國與中亞國家簽署了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證書的協定。除了教育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學合作中也發揮關鍵作用,推進了聯合考古和古跡修復、應用技術合作平臺建設、學術交流機制搭建等工作。同時,醫療機構開展了病例遠端會診、跨境醫療診治、醫療技術傳授等服務,以“網際網路+醫療”模式幫助中亞國家提升醫療水準。我國還與中亞國家籌備推出“絲路簽證”,使擁有獨特文化和自然景觀的中亞地區成為中國遊客的新選擇。

過去30年,中國和中亞國家的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站在“三十而立”的歷史新起點,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上提出的五點建議描繪了發展圖景:一是堅持團結抗疫,共築衛生健康共同體;二是堅持開拓創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先行區;三是堅持開放合作,共創亞歐大陸互聯互通大通道;四是堅持和衷共濟,共鑄地區形勢穩定錨;五是堅持交流互鑒,共繪高品質發展新藍圖。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