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陳鳳英:繼續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陳鳳英 | 時間:2022-01-17 | 責編:申罡

陳鳳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併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5年時間過去,世界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全球化也面臨新的挑戰。

一是,美國政府進行了更疊。習主席2017年參加世界經濟論壇的時候,特朗普即將出任總統,拜登那時還是副總統,現在他成了美國的總統。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有了非常大的變化:特朗普追求“美國優先”,拜登提出“美國回來”。

二是新冠疫情。經濟全球化過去面臨增長動能不足、治理滯後、發展失衡等突出矛盾,但國家間的人際交往是可以保證的。如今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多,人與人很難接觸,陸地外交大幅減少,幾乎都以視頻外交為主。在這種隔離的情況下,繼續推進經濟全球化有一定難度。

那麼,在這5年間,全球化是否有進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當前的全球化不是政府政策在推動,而是技術進步、科技革命在推進,問題導向在推動。前者指的是數字經濟推進並加快全球互聯互通,後者是指氣候變化,它們倒逼國際社會不得不加強全球合作。

全球化的不可逆性在於技術推動,而非政策推動。過去的全球化,WTO談判是主要推動力量;今天,不可逆轉且不可脫鉤的是數字經濟和網際網路。某些高科技領域可以進行所謂的“脫鉤”,但低中端、互聯互通的領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他國脫鉤。這是全球化最大的不可逆因素。所以,即使過去這一年出現了不利於全球化的很多因素,全球依然在走向合作。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全球跨國公司最低稅率法案在2013年時就已提出,卻在去年底達成。這關係到數字經濟、數字貿易在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問題。

全球化沒有逆轉的第二個原因,是氣候變化。《京都議定書》作為減少人類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第一個國際文書,美國簽署後又宣佈退出。去年的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中美首先發表聯合聲明,這對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最終達成成果起到決定性作用。這看似是一個氣候問題,實質還是一個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低碳經濟問題、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問題。氣候變化,是全球化的又一個迫切任務,它本身就是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一部分。

在這5年間,全球化還呈現出一種殊途同歸的現象,即區域一體化、雙邊和諸邊自貿安排高潮疊起,正在替代多邊一體化進程。CPTPP被激活,RCEP正式生效,它們都是全球化的補充。同時,這5年中,WTO雖然缺乏全部164個經濟體一起談的協議,但很多諸邊協議還在進行。比如67個成員參加的“服務國內規制”諸邊談判已經宣佈成功結束,112個成員參加的“促進發展投資便利化”諸邊談判承諾將在今年底前完成談判……

可以看出,現在的全球化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也不可能回到過去。疫情還在持續,美國正在一門心思重起爐灶。然而,就像習主席5年前所説:“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産品流、産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經濟全球化必將繼續推進,當然,它也將面臨一些新問題。

全球化的一個最大問題是發展危機如何解決,這需要在世界銀行、聯合國、IMF、WTO等多邊機制內加強合作,也需要在OECD、G20等機制內促進協調,共同推進《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進一步合作。發達國家必須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即拿出GDP的0.7%用於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援助。當然,多邊機制改革,尤其WTO改革需要與時俱進。誰都承認,現在的世界格局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原來的全球化中,主導的是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西方國家,如今,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尤其亞洲國家已經發展起來。WTO的164個成員中,發展中國家佔到了絕大多數。過去,WTO採取遵循協商一致原則的決策方式,然而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利益,想要達成完全的一致,難度可想而知。WTO的改革勢在必行。

還有全球公共産品的嚴重短缺問題。疫情之下,美國等一些國家更加強化保護主義、經濟主權,全球産業鏈、供應鏈斷裂。美國需要承擔起最大發達國家的責任。美國等發達國家不能只顧自己,要首先解決全球疫苗供應的問題,以此控制住疫情,實現國家間人員的自由流動。只有這樣,勞動力成本才會降低,大宗商品價格最終才不會如此長期居高不下。(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經採訪整理而成)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