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李恒陽:美日強化出口管制損人不利己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李恒陽 | 時間:2022-01-12 | 責編:申罡

文 | 李恒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本媒體近日報道,為了防止尖端技術出口至中國,美日兩國政府正在研究成立規範高新技術出口管制的框架。各國經濟技術聯繫日益密切的今天,美日還在力圖強化出口管制政策,早已不合時宜。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使得出口管制針對不同國家實行差別待遇和歧視政策的功能在弱化,將出口管制工具化和政治化等於開歷史倒車。


美日兩國擬議中的出口管制框架似乎在重蹈“巴統”的覆轍。美國1949年組建“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CoCom),總部設在巴黎,又稱“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1952年,“巴統”在亞洲的分支機構“中國委員會”成立,美國、日本等五國為其成員國。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巴統”的禁運措施和世界科技經濟領域的競爭不相適應。1994年,“巴統”和“中國委員會”解散。


“巴統”的存在阻礙了全球的技術進步和資本流動,使西方國家在高技術産品貿易上的矛盾不斷加劇。由於“巴統”實際上是由美國操縱,華盛頓可以取消成員國企業與社會主義國家簽訂的貿易合同。這使得“巴統”不僅成為美國阻遏東西方正常貿易的“冷戰工具”,而且也是美國用來打擊西方陣營中競爭者的有力武器。為了促進與中國的貿易,英國和日本最先要求緩和“中國差別”。其中,日本要求擴大“巴統”按“例外程式”出口的範圍;英國表示,如果美國不同意緩和對中國的貿易禁運,英國將單方面廢除“中國差別”。1957年,英國、日本宣佈廢除“中國差別”,其他“巴統”成員國紛紛仿傚,“中國委員會”基本陷於癱瘓狀態。


經濟全球化趨勢凸顯貿易管制體系的不合時宜。“巴統”的歷史表明,高技術出口管制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一些國家的科技發展步伐,卻不能從根本上阻止這些國家的科學進步和技術升級。在“巴統”禁運期間,中國發展了太空技術和核武器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巴統”解散前,美國指揮不靈的局面已經愈發明顯。為了克服“巴統”內部的離心傾向,華盛頓採取諸如“金卡特惠制”等緩和西方內部貿易限制的措施,卻難擋解散大勢。


拜登政府上臺後,出口管製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而日本政府為了鞏固美日同盟,在高技術領域迎合美國的政策。一方面,強化高技術領域的出口管制的確利於美日等維護自身科技霸權。通過供應鏈的隔絕與封鎖,美國政府力圖全面排除美日硬體或技術被用於助推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進步。日本強化對華出口管制則不僅會阻礙中國從日本進口高新技術産品和設備,也會嚴重影響與中國進行貿易交往的日本企業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美日等將出口管制政治化的做法不僅損害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同樣也損害美日企業的利益。潛在的利潤損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研發投入的連續性,進而削弱其技術創新能力,從長期看會嚴重損害美日等國的企業競爭力。美國在關鍵技術上的領導力與國家安全綁定後,關鍵技術在出口管制領域受到空前重視。2018年,美國通過《出口管制改革法》。但直到現在,美國商務部還沒有出臺所謂“新興技術”或“關鍵技術”的管制清單,主要原因就是美國産業界的強烈反對。


美日等國以意識形態劃線,在出口管制領域構建封閉排他的小圈子,這不是真正的多邊主義。西方對中國高技術企業的打壓不僅不會阻礙中國技術進步的腳步,反而會激勵中國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的精神。歷史經驗表明,西方國家的出口管制一定程度上會倒逼中國的技術創新,反而迫使這些國家放鬆或摒棄相關政策。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兩敗。只有美國放棄過時的冷戰思維,中美雙方才能回到合作共贏的正確軌道上。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