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李長安:積極引導年輕人走出恐婚陰影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李長安 | 時間:2021-12-21 | 責編:申罡

文 | 李長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家庭穩定越來越面臨著多種因素的衝擊,家庭解體現象也日益加劇。我國正從世界婚姻最穩定的國家,逐漸變成全球離婚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民政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粗離婚率(即離婚對數/人口數)僅有0.90‰,2003年達到1.05‰,到2010年突破2‰,2020年已經超過了3‰。2020年,全國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415.4萬對,離婚對數與結婚對數的比值高達43.9%。一些地區的離婚率更高,離婚結婚對數之比甚至超過了60%。


與離婚率節節攀升形成對比的是,我國的結婚率卻逐年下滑。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率連續七年下降。婚姻是維繫人口延續的核心載體,而結婚率下降,則是導致我國人口出生率不斷創新低的一個重要因素。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3,全年出生1200萬人,凈增人口為200萬左右,出生率創有記錄以來最低水準。一些預測表明,我國人口拐點有可能加快到來。


導致結婚率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育齡婦女數量減少、結婚年齡推遲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與部分年輕人中出現的所謂“恐婚症”現象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近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1.2%的受訪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傾向,8%的受訪者坦言非常嚴重。61.7%的受訪者認為離婚率高、失敗婚姻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恐婚”主因。58.4%的受訪者表示遇到相悅的另一半時,才願結婚。而中山大學同期的一項類似調查也發現,82%的單身青年因為缺少勇氣而不去戀愛,76%的適婚青年有“恐婚”心理。


離婚率偏高對未婚群體産生的負面衝擊是顯而易見的。感情的傷害,子女撫養權和財産權的爭奪,將會使當事人精神疲憊。特別是雙方信任體系的崩塌,給社會婚姻狀態造成了顯著的負面效應。研究表明,離婚家庭不僅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還會産生代際傳遞,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産生負面影響。很顯然,這也會使那些打算進入婚姻殿堂的人們産生某種對感情不確定性的畏懼感,對未來婚姻的失望情緒也隨之上升。


離婚率的上升也是導致家庭規模離散化的重要原因,衝擊著社會的基本細胞。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家庭戶49416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2928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減少0.48人。這意味著,家庭戶平均人口已跌破3。


近年來一些名人的離婚事件往往在網路社會中形成輿論爆點,其社會衝擊波往往會被放大。因此,名人更應該加強自身的約束,為社會樹立良好健康的婚戀形象。同時,如何加強此類資訊的管控,引導樹立社會正確的婚戀觀,也是社會各界一項重要的任務。


如今,國家已經全面放開了三孩政策,各種生育的鼓勵性政策也在陸續出臺。但對婚姻的信心和家庭穩定的預期,尚需全社會共同努力,儘快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婚戀氛圍。如此,加快建設“婚戀友好型”社會,也有納入美好社會建設和積極人口政策範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