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笪志剛:知華派萎縮,日本的危險徵兆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笪志剛 | 時間:2021-11-22 | 責編:申罡

文 | 笪志剛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東北亞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林芳正在前不久獲任日本新外相後,迅速辭去日中友好議員聯盟會長職務。至於辭去會長職務的理由,林芳正稱是為避免擔任外相時招來“無端誤解”,但實際上,這更像是為主動撇清“友華派”標簽,向自民黨內乃至整個日本國內的保守勢力對華示強的調子讓步。讓一個“知華派”如此急迫做出變通表態,表面上看是日本國內右翼保守勢力對林芳正這個人昔日推動中日關係穩定發展的“友華”言行有所擔憂,實質則是為了將日本政界為首的“友華派”抑或“知華派”邊緣化乃至迫使其改弦易轍而殺一儆百。

在剛剛過去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以及隨後的第49屆眾議院選舉中,日本政界出現一邊倒的排擠“友華派”及“知華派”的風向。從總裁選舉時候選人不厭其煩拿對付中國説事,偏右候選人支援率攀升,到眾議院選舉中多個保守勢力成員輕鬆當選,岸田內閣隨後出臺劍指中國的經濟安全對策,再到修憲解禁等思維大行其道,“先發制人”等偏右言論無所顧忌,“逢中必反”等主張贏得喝彩,都直接導致友華派在日本政界影響式微,引發知華人士在日本社會不受待見。就連號稱中立的經濟界也在察言觀色,“友華”“知華”人士正在淪為日本社會唯恐避之不及的“感染源”。

那麼,“友華派”“知華派”在日本政界呈現萎縮、在社會上日趨遁形的態勢,對日本政治建構乃至社會走勢可能帶來什麼影響?形勢發展可能令日本一些政客以及民眾失望。不管從歷史還是現實乃至未來看,不管從國際交往還是國家利益乃至民眾福祉判斷,將“友華派”掃地出門、將“知華派”冷凍起來,對日本短期而言似乎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從中長期考量或令日本走向更加孤立,也將蘊藏風險。

一是從歷史教訓看,“知華派”沒能成為阻止日本軍事鋌而走險的必要存在。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不斷蠶食周邊鄰居,蓄意吞併朝鮮、發動野蠻侵華戰爭的一個背景,正是客觀認識日本崛起乃至在亞洲定位的理性“知華派”缺位,準確理解對華關係的穩健“友華派”話語權旁落,服務右翼勢力的北一輝、大川周明等偏激保守派不斷上位。對外侵略戰爭的苦澀告訴日本,被擠壓的知華影響日本國運的高度,被扭曲的友華冷卻日本政治的溫度。

二是從現實來看,“知華派”也是防止日本外交走偏的制衡機制。與田中角榮和大平正芳等“知華派”義無反顧開啟中日建交的魄力不同,雖然安倍和菅義偉內閣執政9年來,打著“積極和平主義”旗號力求實現在內政外交上所謂突破,但也正是在一些友華和知華派政治家的堅持乃至制衡下,日本才沒有在強行推動完全解禁集體自衛權和突破憲法第九條等方面冒進。現實的軌跡告訴日本,戰略的知華可以塑造日本的品格,戰術的友華也能提升日本的形象。

三是從未來趨向看,“知華派”將是遏制日本保守思維的清流力量。可以預見,在日本政壇保守思維瀰漫、修憲箭在弦上、戒備民意陡然放大的走勢下,友華和知華派日漸式微已成大勢,但一旦沒了“知華派”這道安全閥、“友華派”這個推進器,日本在對華關係上陷入暴走乃至脫韁狀態,恐怕傷及的不僅是兩國健康穩定友好大局,還將更廣泛地波及日本內政外交,最終後果也將由日本普通百姓承受。這樣的前景提醒日本,良性的知華促進知彼知己的競爭,務實的友華夯實與鄰相處的根基。

知華和友華派缺位曾加速日本咀嚼明治維新以來的戰敗苦果,也讓日本民眾目睹了近現代化成就瞬間毀於一旦的悲慘。現實也告誡日本,一國對另一國的友好需有大量了解對方的政治和知識精英的存在,日本應反思國際化進程中“留日反日”的保守後遺症,至少在“知華派”的存在有利於處理大國關係、維持良性競爭與合作上秉承一種成人心態、正常認知。未來也在召喚日本,日本政治需要與時俱進,新老接替也是發展規律,但不是通過壓制“知華派”、打壓“友華派”、傳遞標簽化信號去實現,因為那樣的日本政治看上去似乎花團錦簇,實則流水落花。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