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王一鳴: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王一鳴 | 時間:2021-11-22 | 責編:申罡

文 | 王一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黨組會議強調,當前要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有效應對經濟運作中的新挑戰,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統籌研究明年經濟社會發展政策舉措。此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充分認識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的重要性,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對做好當前經濟工作、保持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是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需要。近期美歐等主要經濟體疫情反彈,全球經濟復蘇動能減弱。疫情衝擊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晶片等零部件持續短缺,汽車和家電、通信設備生産受到較大影響。疫情擾亂全球海運市場,推高全球海運成本。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要求對經濟走勢及風險狀況有所預判,增強底線思維,留足政策空間。

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是有效應對主要經濟體經濟週期和政策不同步的需要。各國疫情防控和經濟復蘇存在明顯差異,宏觀政策調整節奏不一。我國經濟恢復最早最快,貨幣政策去年下半年就逐步正常化,今年以來財政政策也進行了調整,取消發行特別國債,下調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但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正常化今年四季度才開始啟動,美聯儲11月開始縮減購債規模,已引發一些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我國要做好應對預案,規避美聯儲政策調整的負面外溢效應和可能帶來的外部衝擊。

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是有效應對我國經濟運作新情況新挑戰的需要。今年三季度以來,受基數效應減弱、局部地區洪澇災害、電力供應緊張和疫情多點散發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疊加結構性矛盾和風險釋放壓力,經濟穩定恢復面臨新的挑戰,要求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經濟運作面臨的挑戰增多,但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的總體態勢沒有變,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方面挑戰。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完善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努力保持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今年我國主要經濟指標基數效應明顯,呈現“前高後低”的態勢,明年有可能“前低後高”。總體上看,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下行壓力較大。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要統籌考慮應對當前下行壓力和明年政策空間的平衡,把握好政策節奏和力度,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穩定市場預期。

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我國經濟還沒有恢復到常態化水準,仍需要保持必要的政策支援力度。積極財政政策要增力提效,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激發有效投資需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進一步發揮再貸款、再貼現和直達實體經濟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強化對中小微企業、製造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援。

多措並舉保持物價總體穩定。當前,國際物價中樞抬升,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作,國內PPI持續維持高位,PPI與CPI“剪刀差”擴大。受上游大宗商品漲價影響,下游中小微企業投資意願下降。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向下游傳導壓力增大,後幾個月CPI同比漲幅可能高於前期水準,推高居民生活成本,制約居民消費持續恢復。要繼續實施大宗商品保供措施,增加有效供給,防範炒作囤積和哄抬價格。

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促進消費加快恢復。加大對住宿餐飲、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受疫情影響較大部門市場主體的支援力度。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快補齊排水防澇市政工程短板,鼓勵企業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

積極有效推動保供穩鏈。保障能源有效供應,增加煤炭特別是電煤生産,確保電力穩定供應,提高天然氣保障水準。建立晶片多元保障機制,提高自主供給能力。加強大宗商品市場監管,做好保供穩價和市場預期管理。鼓勵企業開展産業鏈供應鏈合作,支援龍頭企業構建産業鏈供需對接機制。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