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林毅夫:中國應成為全球自由貿易引領者

來源:北大國發院網 | 作者:林毅夫 | 時間:2021-11-08 | 責編:申罡

文 |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繼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重大的對外開放舉措,為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中國經濟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入世二十年間,中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經濟得以高速發展,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與日俱增。

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如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越美國。貿易是雙贏,當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放棄了自由貿易的領導權,實力和影響力大大提升的中國,理應做全球化的引領者,為推動自由貿易,為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大變局與新格局

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二十年,正逢中國共産黨誕生一百週年,也是中國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的啟航之年。

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在使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

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新發展格局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著眼于我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是必然的戰略抉擇,也是共贏的戰略抉擇。

入世二十年來,尤其是2008年以來,全世界每年30%左右的經濟增長來自中國,中國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和市場擴張動力來源。新發展格局將使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的巨大市場引力場,並將中國發展紅利與世界共用。這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

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

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新發展格局一定是內外迴圈雙輪驅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互補。

隨著內迴圈的不斷暢通,外迴圈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不僅有利於補齊國內在生産要素方面的短板,進一步賦能國內改革,倒逼提質增效,也有利於國內産業中已經形成的核心競爭優勢,走上國際舞臺,有利於實現全球資源整合。

正因如此,在入世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仍高舉對外開放的大旗,不僅舉辦了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的商品博覽會,更積極加入各種“朋友圈”——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不僅讓自己更好地“走出去”,也讓更多産品與投資“走進來”;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長;申請加入《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同各方一道推動數字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還在通過試點自貿區、自貿港,把正面清單變為負面清單,並不斷縮小負面清單的範圍,同時把試點成果向全國推行,讓更多外國資金、技術、産品更方便進入中國市場。

做自由貿易引領者

讓人感慨的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二十年後,世貿組織自身卻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處於困境之中——上訴機構陷入癱瘓,個別國家將貿易問題政治化,採取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極大地損害了WTO體制的有效性和權威性。世貿組織將於今年11月份舉辦第12屆部長級會議,大家對這個會議都有很多期望。入世二十年來,中國始終是世貿組織積極的參與者、維護者和貢獻者。在全球治理體系出現問題的當下,也有責任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捍衛者和引領者。

世貿組織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的國際治理體系之一,這些體系的目標是崇高的,是要維持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問題在於這個體系運作的指導思想,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盛行的理論、發達國家的主流經驗,發展中國家只能自覺地、不自覺地按照發達國家倡導的理論和思路制定政策。但現實是,在這樣的理論和思路指導下,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仍處於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少數成功實現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或者經濟體採取的主要政策從發達國家的理論和思路來看卻是不正確的。

因此,要在新形勢下討論全球治理,最重要的就是發展中國家必須總結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並且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來面對自己的問題,想出自己解決的辦法。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義不容辭,因為中國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有責任協同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解決自己的問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發展。

過去美國是自由貿易的捍衛者,但當它自己放棄了這種領導權時,很多國家希望中國能扛起自由貿易的大旗。入世二十年,我們要堅持繼續倡導和維護自由貿易,這對中國有利,也對世界有利。當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放棄了自由貿易的理念,走向一條相反的道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大大提升,理應“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做全球化的引領者,為推動自由貿易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