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劉元春:大學生回農村的動力機制開始形成

來源:人大重陽網 | 作者:劉元春 | 時間:2021-10-26 | 責編:申罡

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臨的最大瓶頸問題是人才,從目前所看到的一系列數據,我們對於最重要最活躍的人的因素研究還不夠。”10月16日,在由山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山東省委黨校、德州市政府主辦的“鄉村振興齊魯論壇2021”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元春在主旨演講中聚焦鄉村人才振興戰略實施面臨的幾個重要問題。


“以往大家都講,有本事到城裏混,到沿海地區工作”,劉元春説,二元經濟體系下農業精英大量流失,導致了農村人口空心化、老年化、低素質化。


他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最大瓶頸問題是人才,當前公共服務與治理人才奇缺,農業科技人員與經濟發展不匹配,農業經營人員素質存在短板等。


農業經營人員素質是其中的關鍵短板。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農業生産經營人員31422萬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員佔91.8%,高中或中專佔7.1%,大專及以上的僅佔1.2%。


當前,鄉村振興人才問題正越來越受到重視。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專門提了鄉村人才問題。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對鄉村人才振興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要舉措、組織保障等進行頂層設計。各地也全面跟進,不斷進行基層創新,山東省也出臺了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若干措施,從20個方面推進人才振興。


劉元春認為,鄉村振興人才問題應該著重處理好存量與增量、專業職業導向與基礎素質導向、小切口與全面鋪開、市場導向與行政管控等關係,加快本地人才回流,大力引進各類人才,抓好農村産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等方面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


“目前階段人才振興還是以增量為主,就是讓本地人才回流。”在他看來,農村人口向城市單向輸出的模式,在近五年得到革命性的變化。


最新的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工大約2.85億,較去年減少了500多萬。“其中減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差距大大縮小,在外地務工的農民工收入是4500元,本地農民務工是3600元,差距只有900元。我們看到大量農民工開始向本地轉移,向農村轉移。”劉元春説。


同時,還有一個人才回流現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到了農村。


“農民工的平均收入是4056元,大學生起薪最新統計是3600元,這個參數意味著我們的大學生要開始與農民工搶飯碗。”劉元春説,大學生向農村區域進發的收入動力機制開始形成,而不完全是過去按照行政方式向農村注入大學生,這是很重要的變化。


還有一個重要變化是,當前整個農業收益率發生變化。


劉元春舉例,比如,過去5年上市公司涉農板塊,平均利潤率是10%到13%,四十多個行業裏面,涉農板塊的收益率已經處於中游狀態。“比較就會發現,建築業的平均利潤率開始低於涉農板塊的利潤率,批發行業也低於涉農利潤率。也就是説,利用農業為基礎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生産,所産生的收益已經處於大幅度提升狀態。”


“這幾種變化,成為整個農村人才團隊提升的很重要抓手。”劉元春説。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