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陳春花:深度數字化時代的組織變革

來源:北大國發院網 | 作者:陳春花 | 時間:2021-10-13 | 責編:申罡

文 | 陳春花 北大王寬誠講席教授、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


題記:2021年9月19日,北大國發院暨南南學院承澤園新院區落成啟用慶典舉辦之際,北大國發院校友會、國發院傳播中心與BiMBA商學院聯合邀約國發院BiMBA商學院教授團隊及校友,舉辦以“深度數字化時代的管理變革”為題的慶典論壇。本文根據北大王寬誠講席教授、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在論壇上的主旨演講整理。

 

陳春花教授

 

面對已經到來的數字時代,我們遇到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必須以一種新的方式理解世界。

 

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在每一個人的心目當中大概都不一樣。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我所關心的是組織形式,即我們要以新的意識、新的世界觀和新的方式來展開組織重構和組織運作。

 

商業環境再認識

 

這方面之所以産生如此大影響,一個根本的原因是企業面對的環境完全改變,我稱之為“企業對環境的再認識”。

 

這個“再認識”最大的特徵是完全超越了行業。我最近看了很多企業實踐,一個很深的感受是,常常説不清楚某個組織在哪個行業。比如新希望六和,它是農業企業嗎?其實它還有未來數字技術、金融技術、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等,需要放在相對大的範疇來界定,傳統概念上的農業顯然已經無法涵蓋。觀察今天的所有變化時,對企業來講最大的挑戰是超越行業本身。這種超越的原因是數字技術深入其中,作用巨大。

 

當數字技術跟所有的要素連接,就會帶來一系列“聯動效應”,所産生的價值空間今非昔比。

 

第一,場景聯通。融入數字技術之後,上下游之間的關係完全改變,不像原來那樣誰是誰的供應商、分銷商,而是大家聯合在一起創造價值。通過重構上下游關係,創造了新的價值主張空間。

 

第二,數據貫通。將數據在不同企業之間做組合會帶來很有意思的現象,原本毫無關係的行業會連接在一起,産生共振。很多今天稱之為“新物種”的概念,都是因為數據貫通所帶來的新可能性。

 

第三,價值互通。通過將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關係和數字資産進行融合,就能在可控的成本下打造一個具有巨大磁場的價值體系。因為這個價值本身的互通,使得我們看到企業和行業的內容不一樣。按照傳統的意義再去理解,你會發現所得到的總體上的效益根本不同。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超越行業的原因。

 

協同共生:數字化時代的基本生存方式

 

我做這個研究時,會探討一個本質性的問題——未來組織的存在方式和企業存在方式會是什麼樣。我給了一個基本選擇方向,將之定義為“協同共生”。

 

討論基本合作方式時,我內心很感慨。生物學中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競爭是生命的基本狀態,但所有競爭有一個基本前提條件,是合作共生。按照這個邏輯,就能理解在今天的狀態下要討論的話題到底意味著什麼。

 

據此,我們會發現在組織當中有四個基本的新現實要面對:

 

第一,所有的組織處在無限連接當中,沒有一個人、組織能獨善其身。企業持續存在的必要前提是充分開放,與外界充分交流能量、物質和資訊;

 

第二,原有的很多認識無法理解今天所面對的新可能性。動態、演化與進化對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執行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三,企業面對的經營環境已經不是封閉的線性關係,經濟範式也由規模經濟轉向範圍經濟,走向相對開放、互動、互聯的協同模式;

 

第四,你看到的有可能是混亂,想得到的是有序,混亂和有序之間是什麼關係,這是今天要討論和面對的問題。我討論“協同共生”,就是希望在無序中找到有序,因為如果不能找到有序,就有可能找不到組織運作的價值。

 

這四個基本的新現實意味著我們需要找到一些新的管理辦法,如果僅僅用原有的管理方式走不到新現實之中。

 

在研究過程中,我常常思考管理學的發展歷史,進行了一次梳理(如圖)。

 

回顧管理理論歷史演進過程,讓人很感慨。起始階段,講的是科學管理原理,關心的是勞動産出,更關注機器效率,而不是人能發揮什麼作用;再往下推進時,我們把人放進系統,但關心的是組織,仍未討論人的概念;繼續往下發展,開始關心公司怎麼跟世界共存,尋求組織的核心競爭力;繼續往前走,開始討論人在組織裏發揮的作用,學習型組織變成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論;走到今天,我們又看到組織和人其實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當我們把組織和人回歸到大自然一部分的時候,才會看到組織是共生概念,組織本身是大自然的器官。

 

協同共生論:組織價值重構

 

回顧整個管理理論的演變過程,其實是想討論組織價值應該怎麼重構,怎麼實現。

 

今年最大的變化是,構成企業價值的要素改變。我們現在關注的話題,比如共同富裕、反壟斷、數據安全等,這一系列話題都源於一個根本變化,即對企業價值的評價體系改變。

 

從商業角度評價企業,當然是“在商言商”;而從新的價值角度評價企業,討論的是“在商不能只言商”,既要討論對客戶價值的定位,也要討論企業對社會價值的定位,還要討論對其他人的影響。企業跟社會之間的邊界其實是融合得越來越明顯,不能説企業僅僅是一個商業主體,必須説是一個社會器官。從這個意義講,企業的價值發生了變化,意味著企業要找到新的可能性。

 

在數字進程中,小米是一家特殊企業,具有很強的成長性和競爭力。小米有一個重要戰略,叫“竹林生態”,這是以更多的夥伴共同成長作為基本概念。而在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中,美的集團是很好的例子。大規模製造企業如何數字化是很大的挑戰,而美的把這條路趟了過來。美的用“端到端”的夥伴價值成長,把這一系列價值打通,企業價值也因此被釋放了出來。

 

以前我們講企業怎麼樣融入數字技術,邁向數字化進程。今天,我們所關注的不是企業自己怎麼發展,而是怎麼和其他企業共同發展。因此,討論這個概念時,就需要理解組織進化的新方式,我稱之為“協同共生論”。

 

協同共生包含三種形態:組織內共生、組織外共生、組織內外共生。各種共生態完全結合,企業才能很好地成長。

 

我們今天站在這裡,看到300年的時光隧道引領我們國發院和南南學院從朗潤園走到承澤園新樓,這其中包含很多朋友和校友對我們的支援。這一切的共生幫助我們的學者和學子用更大的光澤普惠世界,讓商業變得有善、有美、有溫度。

 

記錄歷史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為了讓我們延展未來。期待未來和國發院BiMBA商學院所有師生校友一起創造全新的中國商業新價值時代,大家可以對此有所作為。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