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劉元春:房地産長效改革大幕開啟

來源:人大重陽網 | 作者:劉元春 | 時間:2021-09-26 | 責編:申罡

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三季度即將結束,局部疫情仍然有所反覆的情況下,或多或少將影響未來幾個月我國經濟的增速步伐。


與此同時,在“十四五”的規劃下,下半年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將如何調節?後地産時代,影響與改變又將如何?未來數年,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帶著這些短期與中長期問題,《港灣商業觀察》對話了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


劉元春目前擔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特聘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新世紀人才;他獲得“孫冶方經濟學論文獎”、“孫冶方經濟學優秀著作獎”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獎”等獎項20多項。


他同時還兼任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北京市經濟學總會會長、教育部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國際商務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全國第十四屆規劃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 50 人論壇成員。


在宏觀經濟領域,劉元春教授從來都是媒體與廟堂最為關注的研究型專家學者,他曾多次參加高層座談會,為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他還常規性出席國家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聘請專家。劉元春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宏觀經濟學、世界經濟學。


兩大動能支撐下半年


還有三個多月,2021年就宣告收尾。針對當前中國經濟的走勢,劉元春表示,增速放緩是常態,主要是由於基數因素,同比增速放緩,並且放緩的幅度比較大,這是客觀現象。另外,當我國經濟接近於常態化,産出缺口全面收窄,産能達到臨界值,增長速度必然會出現逐步放緩的狀況。


再之,“整個世界經濟復蘇,對於中國的外需,是一把雙刃劍,因此,也將導致我國出口增速有所放緩。”他強調,中國經濟增速下半年肯定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回落過程。原來預測,一季度能達到超過18%,到四季度,可能保持在5.5%-6%的區間。


然而,增速放緩,並不意味著經濟動能承壓較大。


劉元春告訴《港灣商業觀察》,有兩大因素將支撐我國整體經濟發展。


一方面,“十四五”規劃的落地,落地要見效,要見到時效性的項目,能起到全面支撐的作用。特別是“十四五”圍繞著新發展格局,要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來佈局,實際上,這些新的項目,對於整體經濟的戰略轉型,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國整體宏觀經濟政策空間操作空間巨大,不像歐美,這意味著,在進行逆週期的調整,和跨週期的調整中,能夠使經濟的回落狀態,有所緩解。


不過,劉元春也表示,疫情對於區域經濟而言,存在明顯的影響。比如整個二季度對廣州,江蘇,三季度對福建等地影響,而水災又影響到河南,這些區域都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區域,不能夠忽視。


財政與貨幣政策空間巨大


世界範圍內,疫情在很多國家仍然影響嚴重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無論是去年還是今年,都保持了相當大程度上的領先作用,堪比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即便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層面操作空間巨大,劉元春也提出,“我們要對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衝擊,要有一個充分的判斷,特別是要強化底線管理,從而使下半年的宏觀政策定位有一個前瞻性的研判,和相應的對衝性的舉措。”


他指出,按照今年上半年的財政計劃,財政支出的速度,比市場預期的要差。因此,這就為下半年實施更為積極的財政空間,在不更改預算計劃的基礎上,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今年GDP的名義增長和財政實際增速,是比我們財政預算規劃裏面所設定的基礎增速要高,這又為我們進一步的財政支出增加提供了空間。而且,我們去年的實際財政赤字率,比計劃的要小,中央政府的債務率比西方要低得多,這也存在很大空間,在極端情況下,我們財政赤字的增長空間也會很大。”


財政政策的空間,決定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此來提質增效的空間和能力都很強。


至於貨幣政策,劉元春也向《港灣商業觀察》表示,當前,我國國債收益率是超過2%的,人民幣貸款利率超過5%,房地産貸款利率已經達到7%,從貨幣寬鬆的角度,空間仍然很大。


“而且,我國存款準備金率也在8%以上,空間都不小。因此,整個經濟的彈性和韌性,以及政策的彈性空間,實際上表明短期經濟的彈性和韌性都很強。”


房地産長效改革大幕拉開


針對外界比較關注的房地産行業,在劉元春看來,中國房地産作為支柱産業戰略地位,從18大以來進行了全面評估,以房地産為基礎的泡沫化、産業空心化問題已經全面凸顯。因此,控制房地産泡沫化所帶來的空心化,是一個戰略性舉措。


他表示,從這些年發展角度,在房地産領域的長效機制改革,雖然沒有完全破題,但在短期管控層面是層層加碼,基本上達到了穩房價,穩地産,穩預期的目標。


“這兩年來看,中央在房地産長效改革已經全面鋪開,大戰略的序幕已經拉開,集中體現在‘十四五’規劃裏面,特別是今年,第一是關於農村土地可以直接進入城市建設,這個改革很重要;第二是對於地方的房地産出讓金收繳,統歸稅務局來進行;第三是加大對於房産稅的研究立法速度。”劉元春説。


他強調,這些改革所帶來的重要影響是,從根本上逐步改變土地財政,改變這一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和房地産價格上漲的杠桿性。房地産領域的改革開始拉開。


他還談到,對城市住房的格局,打破傳統的單一商品制格局,要求政府可以發揮更大力量,特別是在新型城鎮化戰略裏面,要為農民工提供充分的廉租房,並且在“十四五”期間,在新增裏面達到20%左右的水準,這將改變城市的房地産供給格局。


指導價,二次供地,三道紅線,層層加碼下的房地産行業巨變已經開始,這無疑對於房地産企業的影響至關重要。


劉元春表示,監管模式的改革,這些綜合舉措的出臺,實際上,意味著房地産的發展階段將進入到新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一方面是雙軌模式,另一方面是傳統土地杠桿將失去加倍放大的效應。由此,將會看到,整個房地産在中國金融分化,中國城市化,中國産業化的進程中,傳統的作用將逐步回歸,回歸到普通行業的特徵。


“十四五”的五位一體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隨著我國正式進入建設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未來國內迴圈、國際迴圈的關係將進入新階段。”


這段話是劉元春今年6月份的新書-《讀懂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所談到的。作為“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對於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發展有怎樣的暢想。


劉元春表示,從經濟發展角度,“十三五”開始,我國就破除了唯GDP主義,但並非不講GDP,依然很重要,依然是核心指標,而“十四五”中對於新發展理念,對於創新,對於協調,對於綠色,對於安全,都有著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單純的GDP,所以會進一步破除唯GDP主義,將幾大維度上的指標,進一步強化。


第一,科技自立自強,要求在研發層面強度,特別是基礎研發的強度要上升到新階段。同時,我國在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層面的戰略性定位,必須要讓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


第二,中國的發展,必須是綠色的發展,必須是共用的發展,這樣就導致必須在“雙碳”目標上,要進一步得到體現,在收入分配上面,把它作為改革調控很重要的重點來抓。


劉元春向《港灣商業觀察》強調,“十四五”規劃充分體現了五位一體(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體現了我們的新發展理念,同時也體現了發展與安全的協調。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