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趙錫軍:推動更高水準金融開放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趙錫軍 | 時間:2021-08-31 | 責編:申罡

文 | 趙錫軍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


推動更高水準金融開放,既是當前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中國金融業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降低資産規模、經營年限以及股東資質等方面的限制,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陸續建立並持續完善,外資投資便利度明顯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在金融交易領域越來越被接受。


進一步推動更高水準金融開放,就應對標國際高標準,不斷完善制度。在已推出系列政策基礎上,應抓好金融業對外開放承諾落實,主動對標開放程度較高的國際標準,持續推動銀行保險業、證券業、評估行業、貨幣經紀業以及貨幣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産品市場對外開放。通過完善金融開放的制度規則,實現制度性、系統性開放,加快相關制度與國際接軌,不斷完善財務會計、稅收、監管等配套制度,加強頂層設計統一規則,同類的金融業務規則盡可能合併同類項。高標準制度建設將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穩定,確保新時代金融業改革開放行穩致遠。


穩步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隨著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提升、跨境資本流動限制減少,跨境雙向投資更加活躍。一方面,外資持續流入中國市場,境外投資者不斷增配人民幣資産。2020年,境外對中國證券投資凈流入規模達到254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20年境外資金流入中國債券市場資金超過1萬億元,60%以上是境外央行的長期資金,購買的主要品種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另一方面,境內投資者積極佈局海外市場,2020年中國對外證券投資規模達到1673億美元。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嚴峻複雜,但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促進資本市場穩健發展也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下一步應繼續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對外開放,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穩步推出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積極加強開放條件下的監管能力建設。


與重大戰略密切結合。在重大戰略推進過程中,金融開放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如圍繞海南自貿港建設,人民銀行等部門從提升人民幣可兌換水準支援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完善海南金融市場體系、擴大海南金融業對外開放、加強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水準、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6個方面提出33條具體措施,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今後要加快這些政策的落地。在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人民銀行等四部門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準、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等5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這將有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援引領作用。


科技賦能監管。近年來,外匯管理部門不斷推進外匯線索研判中心建設,引入關係圖譜、人工智慧等技術,進一步提升識別違規主體的智慧化水準,近兩年地下錢莊、虛假欺騙性交易類違規線索成案率不斷提高。長遠來看,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跨境收支主體越來越多,一些新型的跨境支付手段開始出現,不斷對傳統監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應堅持利用科技賦能外匯監管,提升監管質效,更好實現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金融風險的目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