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匡賢明:經濟指標短期波動在合理範圍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匡賢明 | 時間:2021-08-20 | 責編:申罡

文 | 匡賢明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7月份的經濟數據公佈,引發各方關注。與上半年經濟指標相比,部分指標增速出現一定回落。比如,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同比增長6.4%和8.5%,比6月份分別回落了1.9個和3.6個百分點;1月份至7月份,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0.3%,比1月份至6月份回落2.3個百分點。


對於部分經濟指標增速的回落,既要關注其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更要保持定力,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把握宏觀經濟形勢。


一方面,由於去年上半年疫情特殊形勢,今年上半年我國各項指標走高的低基數效應明顯。但這個效應是短期的,隨著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低基數效應正逐步消失。可以預見,今年下半年我國各項經濟指標可能不會像上半年那樣保持高速增長。部分經濟指標的回落有一定客觀性,需引起重視。比如,平安證券分析顯示,7月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當月同比的兩年平均增速為2.4%,較上月回落2.9個百分點。其中,基建投資增速從3.9%降至-1.6%。對個別過快下降的指標需要從政策層面多加考量。


部分經濟指標增速下降,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疫情與汛情帶來的衝擊。7月份,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和自然災害對部分地區經濟增長産生了較大影響。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衝擊,仍然是一個重要變數。二是部分行業的政策正處於調整期,客觀上對某些指標帶來影響。比如對教育培訓行業、網際網路行業等加強監管和規範,短期可能會有一定的陣痛。三是宏觀政策上還有比較大的調整空間。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我國公共財政赤字4560億元,比2020年上半年的赤字減少了約1.6萬億元;7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0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6328億元。


可以看到,除了疫情與汛情外,部分經濟指標回落與監管政策、宏觀政策調整相關。這意味著,對於回落過快的指標,如果政策做出適當調整,是有可能改變這一態勢的。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做好宏觀政策跨週期調節,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統籌做好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其中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可以預期,這些宏觀政策有望助力某些回落過快的指標趨於正常或者回歸增長。


短期的經濟波動不可避免,但只要波動在合理範圍內,就可以利用好短期調節,為中長期的經濟發展轉型提供新思路、新動力和新支援。


從中長期看,我國走向高品質發展,關鍵是要發揮超大規模內需潛力的優勢,以創新為導向,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在這方面,7月份的經濟指標呈現了這一趨勢。比如,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下降,但升級類商品和新興消費發展勢頭良好。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服務消費支出同比增長29.7%,增速高於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11.7個百分點。服務消費佔比雖然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但升級的趨勢沒有發生變化。


因此,對於短期經濟指標,需要高度關注避免出現過快下降的情況,更要把關注點放在有可能不利於經濟轉型升級的因素上;政策調整既要防範短期風險,更要預警不利於經濟轉型的因素。從這個角度出發,應更好地把宏觀政策調整與經濟轉型有機結合,抓住重點,突出宏觀政策的跨週期調節。


比如,把釋放消費潛力作為政策重點,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逐步推進共同富裕,在應對疫情的同時,釋放消費潛力,推動消費升級;適應新業態、新技術趨勢,加大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産業的支援力度,推動産業轉型升級。這些政策不是一個週期內能夠完成的,都需要跨週期調節。堅決落實中央部署,在這些方面積極推進,不僅可以為經濟轉型創造好的制度與政策環境,更可能為短期經濟增長提供良好預期與重要動力。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