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阮宗澤:疫情讓世界更團結還是更分裂?

來源:環球時報 | 作者:阮宗澤 | 時間:2021-08-02 | 責編:申罡

文 | 阮宗澤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當地時間7月31日,大約20萬法國民眾在首都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舉行示威,抗議即將實行的關於“新冠健康通行證”的規定。歐洲其他國家及美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抗議示威。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眼下又有回潮之勢,掀起的層層巨浪驚心動魄。面對再度嚴峻的疫情,有人樂觀,認為疫情會因為疫苗的出現而終結,世界將很快撫平創傷;有人悲觀,認為疫情是分水嶺,世界已面目全非,並進入未知水域,充滿驚悚、懸念;還有人一籌莫展,認為疫情下的世界亦真亦幻,也許一半是過去,一半是未來。不論如何,疫情的不確定性對世界政治的衝擊與影響肯定是複雜而持久的。真的有“後疫情時代”嗎?如果有,它離我們還有多遠?當今世界是在前進還是倒退?國際社會將變得更包容還是更分裂?人類社會將發展得更公平還是更不平等?


跟蹤全球疫情動態曲線的起伏變化,很難讓人釋然。近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表報告顯示,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激增,50個州感染病例和住院病例增幅幾乎均在上升,未來幾週病例日增長率可能會是當前的近4倍。有衛生專家警告,美國新冠疫情再次處於“失控”狀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疫情也嚴重反彈。拉美地區巴西、墨西哥等國疫情依然嚴重,日增確診病例超數萬例。近來,亞洲地區從東南亞到印度再到日本,疫情頻頻告急。這再次證明人類與病毒的較量是持久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疫情加劇世界的不平等


疫苗是應對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但其供給與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赤字。全球“疫苗不平等”問題加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接種率存在天壤之別,一些貧窮國家甚至處於“零接種”狀態。聯合國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遠未達到預期。個別西方發達國家自私、虛偽,不僅旁觀、坐視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與疫情的殊死搏鬥,還囤積大量疫苗,非必要地擠佔寶貴的資源。他們還污衊其他國家的大力援助行為是搞“疫苗外交”,在疫苗接種認證上區別對待,企圖逼著發展中國家選邊站隊。


如此一來,免疫鴻溝擴大,世界更不平等。美歐等發達國家在實現群體免疫後,將著手開放,重啟經濟;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疫苗接種嚴重滯後,處境被動,社會生活與經濟生産恢復正常的目標難以企及。世界各國發展水準、貧富差距隨之進一步拉大,有的國家或出現政局動蕩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顯示,是否能獲得疫苗將決定全球經濟體“加速”或“剎車”。該報告上調了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預期。由此可見,世界經濟復蘇步伐的分化必將使全球發展失衡問題雪上加霜。從總的趨勢看,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不可阻擋,但其道路是曲折的,過程是艱辛的。受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去年經歷了嚴重衰退,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陷入停滯,有的甚至出現倒退,極端貧困人口增加。據世界銀行估計,疫情將導致全世界1.5億人口返貧,全球1.4%以上人口或面臨極端貧困,而大量新窮人將集中出現在貧困率本已很高的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倡導從疫情中“更好地恢復”,以推動平等和可持續發展,但談何容易。


政治病毒撕裂國際社會


曾幾何時,國際社會在“9·11”事件、金融危機、埃博拉疫情等重大危機面前凝聚共識,加強合作,共克時艱,讓人們看到國際合作是應對危機的最佳方式。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卻對國際關係産生巨大衝擊,給國際社會留下深深傷痕。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企圖將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爭轉化為大國地緣政治的競爭,在溯源問題上大搞政治化和污名化,試圖利用疫情來削弱別國,人為製造國際社會的對立和分裂,煽動意識形態偏見,已成為當前危害性極大的“政治病毒”。


自己生病,卻讓別人吃藥,是美國的慣用手法。美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一方面,其極化政治愈演愈烈,貧富差距加大,種族矛盾激化,社會亂象頻出;另一方面,其抗疫不力,需要找替罪羊,轉嫁矛盾。美國還沉迷于脅迫外交,蠱惑人心、混淆是非,以政治手段對待科學,借病毒溯源打壓中國。它的一意孤行大大削弱了全球共同抗疫的努力,在自身淪為疫情重災區的同時,也變成“政治病毒”的發源地。如此一意孤行,既戰勝不了疫情,救不了美國,更撕裂了國際社會。


人類需作出正確抉擇


世界正處於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全球化的大江大河仍將奔騰向前,不會因為疫情而斷流。事實上,全球化已經將人類的命運日益緊密地融匯在一起,攜手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各國責無旁貸。誠然,疫情的挑戰令人措手不及、應接不暇,但在新冠病毒面前,沒有旁觀者,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也應該做應戰者。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呼喚同舟共濟,呼喚智慧與責任。事實證明,不論是誰,試圖利用疫情來削弱別國、人為製造對立分裂,唯我獨尊,奉行叢林法則,都是行不通的。如今的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人人都安全,自身才會真正安全。


經此一疫,國際社會重新檢視“人權”“自由”的真正內涵。長期以來,美國的豪橫在於企圖壟斷對人權、自由的定義權,並將其作為打壓別國、干涉他國內政的工具。然而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在“人權”“自由”口號喊得最響的美國,恰恰是此次疫情重災區,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高居榜首。其實,這是一個本來可以避免的人間悲劇。


相比之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對“疫苗民族主義”的最有力回擊。中國以行動兌現“努力讓疫苗成為各國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産品”的承諾,已經向世界提供7億多劑疫苗和大量的醫療物資。面對疫情肆虐,生命權、健康權、生存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力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更具有説服力和現實意義,更具進步意義。人之不存,權將焉在?疫情大考之下,人類需要作出正確的抉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