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李長安:極端天氣即時響應體現生命至上

來源:深圳特區報 | 作者:李長安 | 時間:2021-07-27 | 責編:申罡

文 | 李長安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


在極端天氣頻發的情況下,必須要堅持“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原則,按照最嚴酷的極端天氣情況完善應急預案,建立第一時間響應機制。


針對近期一些地方在防汛救災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6日發佈了《關於加強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最嚴酷的極端天氣情況完善應急預案,建立第一時間響應機制。一旦出現極端天氣等非常情況,要堅決即時啟動最高等級響應,該停學的停學,該停工的停工,該停業的停業,該停運的停運,盡最大可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這其中,由於暴雨等原因引發的洪水災害,約佔到全部損失的40%。如果碰上特大洪澇,那麼造成的損失會更大。以此次河南洪水災害為例,從7月16日至今,河南省有139個縣(市、區)1144.78萬人受災,因災死亡63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達700多億元。


對此,早在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由民政部牽頭編制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其中“以人為本,最大程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産安全”成為首要工作原則。預案根據災情的嚴重程度,劃分了四級應急響應機制,並對其中有關災情報告、災情發佈、災害損失評估、資訊共用、社會動員等內容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作為配套,各地政府也紛紛制定了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緊急預案,基本建成了中央、省、地、縣四級聯網的災害資訊平臺,使突發自然災害對民眾生命財産造成的損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在執行應急響應機制的時候還存在著不少的缺陷和問題。比如有些地方領導存在僥倖心理,認為災害天氣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挺挺就過去了。有些人擔心,發佈應急響應可能會導致民眾的恐慌。如果據此停産停課停運的話,會對地方經濟産生影響,也會給民眾生産生活造成不便。還有些地方防災物資準備不足,應急預案不夠完善,措施不夠精準。特別是在一些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如地鐵、隧道、橋梁、堤壩等方面,安全防護工作存在著不少漏洞。一旦遭遇突發險情,就會給民眾的生命財産安全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總之,在極端天氣頻發的情況下,必須要堅持“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原則,按照最嚴酷的極端天氣情況完善應急預案,建立第一時間響應機制。各個地方應按照此次《通知》的要求,立即開展針對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災害隱患全面排查,建立風險臺賬。要堅決杜絕僥倖心理,克服麻痹思想,防止貽誤戰機,盡最大可能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這既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體現,也是秉承“生命至上”原則的客觀要求。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