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陳朋:啃下就業結構性矛盾“硬骨頭”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陳朋 | 時間:2021-05-25 | 責編:申罡

文 | 陳朋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作用下,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上保持穩定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調查失業率多個月份在5%至6%區間運作,而且新增就業數量在穩步增長。


但數據也顯示,在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的同時,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不匹配問題突出。今年,將有超過900萬名大學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然而與之不相對稱的是,一些用工單位招不到合適的勞動力。國家統計局一項包括9萬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調查顯示,約44%的企業反映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招工難,尤其是一線普通工人、高技能人才以及技術工人最緊缺。


事實上,當前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加快,部分行業的高素質人才儲備不足、技能型人才及熟練工短缺的問題愈發明顯。一方面是新型産業、高端製造業存在大量用工缺口,另一方面是大量勞動力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當前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亟待引起足夠重視。


客觀而言,就業結構性矛盾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就我國當前的情況,其産生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資源錯配引發勞動力資源錯配,致使教育培訓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勞動者的技能水準與崗位需求不匹配。


要破解“有人無崗”或“有崗無人”等結構性矛盾,首先要做好人才培養端的改革。比如,學校要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來設置專業、開設課程、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並根據市場需求做好長遠規劃,繼而從源頭上提升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的匹配度。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增加實習頻次,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和職場應對能力,更好地實現勞動力供給與用工需求有效對接。


當勞動力進入市場以後,還要做好職業技能培訓這個“後半篇文章”。近年來,我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不斷完善,職業培訓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培訓群體覆蓋面仍不夠廣泛,技能培訓的有效性、針對性仍不夠強。這説明,當前要把“擴面提質”作為職業技能培訓重點突破的環節。一方面,要擴大農村勞動力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覆蓋面,將更多的群體納入培訓範圍,加快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使更多勞動者快速適應新興業態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另一方面,要實現培訓內容與崗位需求的緊密結合,從源頭上解決“學了技能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花了大錢也不一定有效果”的問題,更好實現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此外,還要做好就業市場的配套性建設,以解決部分勞動力不願就業、不敢就業的問題。以崗位缺口較大的家政服務業為例,當前亟需加強“五險一金”的基本勞動保障,明確就業者的發展進步通道,加強對從業者的人格尊嚴與人身安全保護,解決此前管理不規範等問題,以引導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進入家政服務業。


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業結構性矛盾將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還難以消除。啃下這個“硬骨頭”,破解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的問題,需要通過就業優先的政策全面發力,讓從業者找到合適的工作,讓用工單位招聘到合適的勞動力。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