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林毅夫:中國未來創新發展的優勢與挑戰

來源:北大國發院網 | 作者:林毅夫 | 時間:2021-05-21 | 責編:申罡

文 | 林毅夫 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常委、十四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


題記:2021年4月17日,北大國發院在上海舉辦長三角論壇《邁向碳中和新時代:産業變革與資本機遇》,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常委、十四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林毅夫教授的演講整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規劃提出建議的時候談了一個想法,希望中國能夠在2035年時,實現國內生産總值或是城鄉居民的收入水準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要實現這個目標,從2021年到2035年,我國每年平均經濟增速要達到4.7%。如果這個目標能夠實現,到2025年時我國每人平均GDP應該可以超過12535美元,成為高收入國家。這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從世界角度看也是改變人類命運的重要成就。


到目前為止,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所佔比重只有18%,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是18%多一點。這意味著,如果到2025年中國成為高收入國家,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會翻一番。


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在2014年已超過美國,但是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還只是美國的70%左右。如果能夠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未來發展的預想,2030年左右,即使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也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GDP按美元計算大約在11000美元(最終數字還未公佈,我估計在11000-11500美元之間)。如果能實現翻一番的目標,2035年每人平均GDP可以達到22000-23000美元之間(按照2020年的美元匯率計算),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上述目標的實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建設中的重要里程碑。為了這一發展目標,需要平均每年4.7%的經濟增長,靠什麼來實現?答案是技術不斷創新、産業不斷升級。


今天我要談的就是靠技術創新、産業升級,我國具備哪些有利條件,同時面臨哪些挑戰,以及從我這些年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來看,怎麼抓住有利條件來克服這些挑戰,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目標。


中國發展的潛力與有利條件


所謂技術創新,是在下一次生産時所用的技術比現在用的技術好;所謂産業升級,是下一次進入産業的附加值比現在的産業附加值高。


雖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為了持續發展都需要技術創新、産業升級,但是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有一點不同。發達國家收入水準高,代表勞動生産力水準高,其所有産業的技術已經處於世界前沿,産業附加值已經是最高。這種狀況之下,發達國家要進行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就只能靠自己發明。然而,發明的挑戰很大,投入很高,風險也很大。回顧歷史,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一百多年間,歐美發達國家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只在3%-3.5%之間。


發展中國家現在的收入水準低,代表勞動生産力水準低,暗含著其産業技術不是最好的,産業附加值也不是最高。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和産業都跟發達國家有差距,這就給了發展中國家一個可能性,即通過引進發達國家比我們先進的技術或是附加值比我們高的産業,就可以有實現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可能性。通過這種方式,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成本和風險都會比發達國家小,因而就有可能比發達國家發展得快。


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實現了42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長,是發達國家3-3.5%平均增速的三倍。其中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利用了新結構經濟學所講的後來者在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方面的優勢。


中國利用後來者優勢已經42年,這一優勢對我們來説還有多大潛力?關鍵是要看我們現在每人平均GDP所代表的平均勞動生産力水準跟發達國家水準的差距還多大。


目前能看到的最新數據是,2019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每人平均GDP是14128美元,相當於美國同年水準的22.6%,所以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看看世界上其他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德國、日本、南韓的每人平均GDP達到美國的22%左右的時間分別是1946年、1956年和1985年。隨後,德國、日本、南韓分別實現了16年平均每年9.4%、9.6%和9%的增長。


他們能實現,就代表我國用同樣的機制也有可能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在發展的潛力方面,從2019年到2035年的16年間應該有年均9%的增長。


除此之外,今天的中國跟1946年的德國、1956年的日本、1985年南韓相比,還有一點不同,就是新工業革命的出現。新工業革命的特性是産品研發週期更短,投入需要資本,更需要人力資本。這種特性給中國這樣的人力資本大國帶來很大的優勢。因為老牌工業化國家的資本積累了兩三百年,而我們的資本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後四十年的快速發展累積的,跟他們有不少差距,但是,在人力資本方面,我們和他們的差距沒那麼大。


人力資本主要來自於兩部分:先天的才能,後天的教育學習。


先天的才能是父母給你的、老天給你的,這方面很公平。聰明才智是常態分配的,天才佔人口的1%,在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基本上一樣。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天才也會最多,也因此在發明創新方面有優勢。


在後天的教育方面,我國這些年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等等教育領域的投資和追趕力度很大,跟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縮小。


由此可知,我國具備人力資本優勢,符合新工業革命的需求。這種新優勢是當年的德國、日本和南韓在追趕美國期間所沒有的。


我們的這種優勢可以通過一些指標來體現,比如,新工業革命中很重要的獨角獸企業,即新創立不到10年,還沒有上市,但是市場估價已經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2019年,全世界有484家獨角獸企業,中國有206家,美國203家,我們略多於美國。2020年,全世界有獨角獸企業586家,其中美國233家,中國227家,我們只略少了6家。因此可以説,我國在新産業革命上跟美國比較基本是不相上下的。


綜上,不論是看後來者優勢,還是看新産業革命提供的機會,我們都應該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如果我們有9%的增長潛力,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4.7%的增長,就像一輛汽車,設計有跑200公里的最高時速,你讓它跑6、70公里,甚至100多公里,當然相對容易。


未來的三大挑戰


不論是從潛力還是從可能性來講,我們都有很大的信心,但是大家也知道,中國在發展方面也面臨不少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人口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確實在國內已經出現,有些學者或者輿論比較悲觀,認為如日本這樣的人口老齡化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都非常慢,我們可能也會步其後塵。但我認為不能簡單類比。


首先,人口老齡化對我國不是沒有影響,但是中國跟其他發生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國家出現人口老齡化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是高收入國家,他們的産業技術已經在世界最前沿。大家知道,經濟增長速度主要來自於兩部分:一是勞動生産力水準的提高,這要靠科技和創新;二是勞動力的增加。人口老齡化代表著勞動力人口不增長,增長很慢,甚至下降。


發達國家在過去3-3.5%的增長當中,一般來説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增長一直穩定在2%,總人口新增(包括出生率高於死亡率,或外來勞動力進入)為1-1.5%,這樣整體經濟達到3-3.5%的增長。那些高收入的人口老齡化國家,人口增長沒有了,只能靠提高勞動生産力水準,技術創新還要靠自己發明,所以增長必然由3-3.5%降到2%左右。


然而中國還是中等收入國家,我們依靠後來者優勢在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上的空間非常大。這種狀況下,即使人口不增長,我們仍然能夠把人口從比較落後的技術和産業轉移到更高水準和附加值的技術和産業,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來源來提高勞動生産率,因此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其次,中國的退休年齡比發達國家早很多,男性60歲、女性55歲,發達國家退休年齡一般在65歲以上。如果説人口老齡化讓勞動力供給變少,我們也可以通過延長退休年齡來增加供給。


再次,勞動者的素質更重要。勞動者天生的素質很難改變,但是後天的教育可以提高,讓每個勞動者擁有更多的能力。


綜上,我認為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固然是一個問題,但我們不會像發達國家那樣降到僅有2%左右的增長。如果比較德國、日本、南韓每人平均GDP相當於美國的22.6%的時候,德國後來16年平均每年人口增長是0.8%,日本在隨後16年的人口增長是年均1%,南韓則是0.9%。我國現在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長是0.3%,到2035年可能降到0。即使受到人口增長因素的影響,我相信中國從2020年到2035年還有8%的增長潛力。


第二個挑戰是中美摩擦和競爭。


如前所述,後來者優勢的獲得有賴於引進技術作為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來源,美國對我國“卡脖子”,是不是會阻斷我國利用後來者優勢的可能?


但我們想想看,美國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要領先就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取得這個技術以後,美國怎麼才有收益?當然是市場越大,收益就越大,但如果它卡中國的脖子,技術不給中國,它就沒有中國這個市場。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技術如果不賣給中國,它就可能從利潤很高變成利潤不高,甚至變成虧本。利潤不高或虧本,繼續研發的投入就會縮小,那麼,它想維持技術領先,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所以,美國卡中國的脖子是為了維持霸權的政治目標,但也會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


同時我們也知道,現代世界上的大多數前沿技術不止美國有,德國、日本、法國、南韓等國家都有。美國有沒有可能聯合這些發達國家共同對中國進行技術卡脖子?這是美國希望的。拜登上臺以後,也想讓其他發達國家不把技術賣給中國,但問題是,其他發達國家會不會聽美國的話?


美國卡中國的脖子,這一戰略在本質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使用自損八百的策略只是為了維持世界霸權,但對於德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來説,如果和美國聯合卡中國的脖子,它們自己同樣要自損八百,它們為什麼要以自損的方式去維護美國的霸權?因此,德國總理默克爾跟拜登通話時講得很清楚,她不希望選邊站,希望維持和中國的關係,繼續利用中國的市場優勢。法國、日本、南韓等發達國家也是同樣的立場。


雖然美國有卡中國脖子的想法,但它最後真正能卡我們脖子的技術非常少,因為絕大多數技術我們還是可以從其他國家獲得。剩下只有美國才有的少數技術,我們只要下定決心,利用新的舉國體制,一定能突破。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中國一旦掌握了哪項技術,這項技術相關的生産成本就會下降,中國成本能做到全世界最低。所以,如果我們在卡脖子技術上實現了攻關,我想美國的企業會非常後悔,因為它們失掉的不僅是中國的市場,還可能將是全世界的市場,。


如果把這點考慮進去,我相信卡脖子對我國發展潛力的影響不會太大。


第三個挑戰是碳達峰、碳中和等高品質發展目標。


中國與德國、日本、南韓當初的經濟追趕階段還有一點不同,就是全球的環境壓力變了。這些國家在追趕階段沒有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還可以使用煤炭等高排放,但成本低的成熟技術。如今全球通過了《巴黎協定》,都要一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共同控制地球溫度的上升,我們就必須也多用綠色技術、再生能源技術等新技術。傳統企業必須把傳統能源轉換成新能源,成本會高一些。但這對企業的影響是雙方面的,儘管有挑戰,也有巨大的機會。


從上述各方面綜合來看,我國有9%的發展潛力,減掉人口老齡化1%的影響,還有8%,再考慮應對美國科技戰,需要自主創新的要求,以及在能源、環保方面的壓力,我相信到2035年之前可以遊刃有餘地實現每年4.7%甚至更高的增長,到時中國可以初步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需要所有企業家共同努力,也會給所有企業家帶來發展的機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