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程傑:大學生柔性就業激活勞動力市場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程傑 | 時間:2021-05-14 | 責編:申罡

文 | 程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根據之前的官方預測,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突破900萬大關,再創歷史新高。眼下,“金三銀四”的招聘季剛剛結束,畢業生就業話題再獲社會關注。不少觀察人士指出,現今大學生就業更加多元,靈活就業、柔性就業比例顯著增加。


新技術革命加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也加速勞動力市場的轉變。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大量新興就業崗位被創造出來。可以預見,隨著新技術革命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全面滲透,傳統勞動力市場“正規化”步伐將放緩,顛覆傳統雇傭關係的新工作模式將普遍存在,新就業方式將基於工作任務而非勞動關係。大學生以靈活就業、柔性就業等方式參與勞動力市場將成為長期現象。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大學生靈活就業並非形勢所迫下的一種被動選擇,而是基於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主動選擇。當前,不少人可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即認為大學生是因為就業難才不得不去從事靈活就業。客觀來説,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並非主要原因。每年畢業季臨近,大量畢業生短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勢必帶來就業壓力,但這種壓力會在畢業後一兩年內被逐步消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2020年7月全國城鎮20至24歲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員(主要是高校畢業生)失業率同比升高3.3個百分點。到2020年12月,這一數字較7月回落7.2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這意味著短期突發性衝擊和季節性因素沒有改變大學生就業總體形勢,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季節性問題,在勞動力市場匹配過程中會逐步消失。所以説,大學生靈活就業總體上是一個自我選擇的行為。


大學生通過靈活就業、柔性就業等方式實現自我價值,對於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有利於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這也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成熟的表現。二是推動高品質的創新創業活動,具有更高人力資本的大學生以靈活就業等多種方式投身創新創業活動,將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三是促進傳統就業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扭轉,有助於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社會創造的實際價值而非就業方式,才應是評價人才的標準。


當然,大學生從事新經濟、新就業活動,也確實面臨一些新挑戰。不同於傳統就業,新就業活動存在勞動關係模糊、就業責任主體不明確等現象,從業人員就業穩定性較差、勞動合同簽訂率較低、社會保險覆蓋率低等問題普遍存在。彈性工作、第三方雇傭、平臺用工等非標準就業帶來了用工方式和勞資關係的重大變革,勞動權益保護難以納入現行勞動關係的調解範疇。


對於新生事物與新現象,社會各方要遵循包容性發展的原則,引導其走良性發展道路。政府部門應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支援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壯大,為大學生創造多元化就業空間。無明確僱主的就業方式並不意味著沒有就業,也不意味著就業品質更差、就業層次更低。高校在開展就業工作的過程中,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重點關注如何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就業指導和就業跟蹤服務。教育評估也有必要弱化甚至取消高校畢業生三方協議簽訂率的評估與考核,更側重於畢業生離校後的就業狀況跟蹤監測,及時了解該群體的就業現狀和困難,為其提供必要的長期就業服務。


此外,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也應逐步完善,為大學生選擇多樣化的就業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從長期來看,基於僱主—僱員勞動關係的社會保險制度也有必要改革,社保體系未來籌資方向有必要考慮從“勞動者”轉向“技術”和“資本”,探索“數字稅”“機器人稅”等籌資模式,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全民基本收入制度,無差別地面向全體公民提供無條件現金保障,更好包容受到新技術衝擊的靈活就業人員,這種制度設計也符合以人為本、共用發展的新發展理念。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