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梅德文:做大做強碳市場,高效率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

來源:人大重陽網 | 作者:梅德文 | 時間:2021-05-14 | 責編:申罡

文 | 梅德文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4月17日下午,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委會副秘書長梅德文應邀參加“第160期大金融思想沙龍——發展綠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線上研討會,分別從“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千載難逢、對策“碳金融”三個方面給出了綠色金融高效助力碳中和的看法。


以下為會議紀要:


1、挑戰前所未有


中國經濟結構以製造業為主,是世界工廠;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所謂“富煤、貧油、少氣”;金融結構以間接融資即銀行業為主,而且中國主要的金融資産都與化石能源資産密切相關,風險極大。正是這樣的經濟、能源與金融結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家(2020年能耗是標準煤近50億噸),最大的碳排放國家(2020年碳排放近100億噸),碳排放量相當於美國加歐盟加日本,另據清華大學與中金公司研究團隊的分別測算,中國碳中和與能源轉型都需要近140萬億投資,所以説,中國碳中和或者説能源轉型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2、機遇千載難逢


美國學者裏夫金認為,目前是以風光新能源、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眾所週知,每一次全球工業革命都會開啟一次技術長週期的經濟增長,大概60-100年。中國已經具備了世界上最大的風光新能源生産體系,裝機總量世界第一(風光新能源總裝機5.34億千瓦);有獨步天下的特高壓電網,且新能源汽車發展與儲能産業方興未艾,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6年蟬聯世界第一,累計銷售550萬輛(資訊源自工信部肖亞慶部長),也許,我們可以借鑒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能源、交通、貨幣協同發展的模式(煤+鐵路+英鎊,石油+汽車+美元),也許可以採取風光新能源+電動車+人民幣國際化的模式,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新能源發展機遇。


3、對策:“碳金融”


碳市場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風險管理、價格發現、激勵相容等來引導稀缺的資源獲得更好的配置,即碳市場可以有效激勵新能源産業發展,約束化石能源産業,通過價格機制引導市場數以百萬億計的碳中和投資。中國從2013年開始碳交易試點,目前市場規模、市場價格、投融資功能都有待完善。據統計,歐洲碳價(2020年平均價格24歐元,2021年3月近33-43歐元)大約是中國碳價(中國2020年碳價格大約23.5元人民幣,2021年3月的價格也仍然是20多元人民幣)的十倍,如果碳交易無法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價格,且缺乏流動性,碳市場的功能就會大大減弱。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家、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我國碳中和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但是,我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國家、世界最大的單一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市場,這是我國千載難逢的巨大機遇;同時,我國目前還是世界最大規模的綠色信貸市場(12萬億人民幣)和碳市場(年配額近40億噸),如果做大做強綠色金融與碳市場,我國可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從而抓住這一次千載難逢的巨大機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重要的貢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