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關愛留守兒童 陪伴最為珍貴

來源:中工網 | 作者:李映華 | 時間:2021-03-25 | 責編:蔣新宇

據貴州日報報道,今年,貴州赤水市教育局要求各學校在節假日期間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慰問志願服務活動。活動除了向孩子們贈送書籍、牛奶等慰問品,主要以陪伴活動為主,如組織孩子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帶領孩子們一起讀書、包餃子、講故事、做遊戲,在分享交流中歡笑,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收穫的喜悅等。


  隨著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留守兒童在物質生活方面已得到滿足。然而,與單純的物質幫扶相比,孩子們更需要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最需要的是心理與情感的溫暖“輸送”。赤水市將留守兒童關愛活動的重點轉向了陪伴,正是響應了這種社會環境的變化,給予留守兒童真正貼心的關愛。對於留守兒童來説,做心理、精神層面的幫扶,比做物質幫扶難得多,這就需要在做工作時積極創新手段,讓關愛工作事半功倍,真正從心理層面、精神層面起到關懷、愛護作用。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留守兒童達6000多萬。讓孩子留守農村,是很多父母的無奈之舉,進城務工不是進城生活,子女隨行,除沒有時間照顧,最大的困難在於入學教育難、居住成本無法承受。因此,對於很多進城務工人員來説,“分別”能為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希望,但也給未成年子女留下了童年最大的痛楚,成為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進步過程中,農村社會無法回避的沉重話題。


  創新性的關愛留守兒童,一是要利用好網際網路、新媒體。當前,城市裏的很多中小學生通過網際網路,來接觸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産品,通過新媒體進行更高效的學習,留守兒童雖然也可以接觸網際網路,但他們能從中汲取到的精神慰藉不多,更多的是讓人擔憂,他們是否會因日常生活中缺少愛而迷失在網路中?二是各類效果良好的、豐富的關愛活動需要形成長效機制,連年開展。很多活動都是一陣熱,熱熱鬧鬧開始,活動一結束,一切歸於沉寂,這很難給予留守兒童持久的關懷。三是關愛需要同齡人和更多的年輕人參與。當前,各類機關、企業、社區、公益組織、志願者機構等社會力量全方位開展了不少活動,但參與者中“爸爸媽媽級”的較多,能給孩子溫暖,但難以走進孩子的內心,因此,關愛留守兒童需要發動同齡人的參與,發動更多的“小哥哥小姐姐級”的參與,他們更能找到共同語言,用心溝通,利用同齡人的力量來溫暖留守兒童,簡單而真實。


  事實上,無論他人和社會怎樣的關懷,終究代替不了有父母在身邊的溫暖,要真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均衡城鄉經濟發展,破除融入城市壁壘,首先讓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能跟隨進城,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因成年人進城務工而衍生出的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能才得到實實在在的關愛。(李映華)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