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時暢 中國網記者 實習記者徐瑞霖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使我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當今國際形勢下,提升創新能力、産業鏈現代化水準有何緊迫性?2月26日,由中國網主辦的“中國圓桌”2021全國兩會專場論壇中,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對此做出解讀。以下整理了他的發言。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中國圓桌論壇上發言
對中國、對全世界而言,2021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由疫情所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和全球治理危機給世界帶來了很多挑戰。全球範圍而言,這是一種系統性危機,是對全世界的考驗。而中國經受住了考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率先遏制住了疫情、恢復了經濟。
2020年末,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全球經濟是-3.5%的增長,此前預期是-4.4%,因第四季度有所變化而調整。這是二戰以後全球經濟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中國經濟上升2.3%,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國家。2019年,中國GDP是14.36萬億美金,美國GDP是21.43萬億美金,中國GDP相當於美國GDP的67%。比較而言,2020年美國因疫情應對失敗導致經濟負增長。這一年,中國經濟增長2.3%,美國經濟增長-3.4%,中國經濟達到14.6萬億美金左右,而美國是20萬億出頭。中國經濟總量已達美國的七成,中美差距縮小,美國因此而焦慮。
二戰以來,只有1995年日本的GDP曾達到美國的70%。儘管日美兩國在體制、意識形態方面趨於一致,但當時美國對日本的經貿打壓絲毫沒有手軟。國與國之間生産力的競爭應該基於規則進行,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競爭,而不是像特朗普政府那樣,以一種非市場經濟的手段進行政治打壓,那是對全球經濟秩序的破壞。對中國惡意打壓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實際上也對美國自身利益的破壞,並且給美國拜登政府製造了巨大政策障礙。比如對中國台灣交往限制的改變,對中國新疆生産的棉花、番茄的出口限制,對中國赴美上市公司的打壓,以及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打壓,都是非市場的、完全錯誤的措施。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如何看待全球發展態勢?和平發展仍舊是時代的主題,中國的發展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變得極為重要,極具戰略意義和戰略指導性。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對保持中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非常重要。而中國更緊密的融入全球社會,對世界的和平發展也非常重要。
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中國科技實力、中國綜合國力跨上新臺階,在這種壯觀的跨越性發展基礎上,中國已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2019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已經超過一萬美元,而按現行世界銀行高收入標準的一萬兩千五百三十五美元來比較,差距是二千五百美元。如果保持每年5%以上的經濟增長,在“十四五”期間中國就一定能夠跨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中國經濟發展必然促進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以及和平事業做出貢獻。
堅持新發展理念,應當把創新放在首位。要把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發展戰略密切結合,堅定不移的保護智慧財産權,使得創新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這個過程中,我國和世界緊密融合,要處理好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包括中美關係和中國同其他發達國家的關係,同時也要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加緊密的團結,共同為世界的和平發展事業做出貢獻。
責編:蔣新宇
推薦:中國網智庫中國工作室品牌欄目“中國圓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