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崔洪建:把握住讓中美歐關係更具建設性的“機遇窗口”

來源: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 | 作者:崔洪建 | 時間:2021-01-27 | 責編:申罡

文 | 崔洪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所長、研究員


承諾以“療傷”為己任的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後,如果想要“治愈”其前任對國際社會和美國形象造成的傷害,就不得不面對兩大主要外交挑戰:一是能否擺脫特朗普時期對抗中國的近乎失控的政策慣性,如同即將上任的白宮亞洲事務主管坎貝爾期望的那樣——美國需要停下來反思,然後尋求和中國保持一種“可行的關係”;二是能否讓主要盟友歐洲“恢復對美國的信任”,像拜登團隊在競選中承諾的那樣“重振跨大西洋關係”。對拜登政府來説,未來的中美歐關係能否走向建設性的穩定格局而非破壞性的動蕩形勢,不僅關係到國際格局的總體態勢,也將是檢驗拜登政府能否在外交上“贏過”特朗普的試金石。


穩定和修復的機會


特朗普時期的對外政策難以為繼,應當是拜登政府制定其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對歐政策的起點。特朗普政府擺開對中國“全政府對抗”的架勢,在政治、安全、外交、貿易、投資、技術等各個領域實施遏制打壓政策,不僅導致中美對抗的風險直線上升,也極大地傷害到美國自身的安全和經濟利益,並且殃及到整個國際體系。除受到中美競爭的波及外,歐洲作為美國最重要的盟友,也飽受美國的政治欺淩、貿易制裁和安全訛詐之苦,曾經的“互為依託”和“命運與共”幾乎蕩然無存。拜登政府要想重新塑造美國的外交形象,就必須首先改變“特朗普式外交”給中歐留下的“行為不可預測”和“方式簡單粗暴”的印象。拜登政府對這點應該是心知肚明,因此該團隊在大選前後都傳遞出要在對華政策中“減少對抗”、在對歐政策中“重整聯盟”的信號,並且要“糾正”特朗普的錯誤、“重回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多邊體系”。


在控制疫情和振興經濟的雙重壓力下,2021年的世界依然是前路漫漫、困頓重重,更需要中美歐通過相互合作來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拜登政府能説到做到,中美關係將有一個更可預期並保持穩定的前景,歐美關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喘息並修復互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三個經濟體,中美歐可以也應該在合作抗疫、恢復經濟等方面承擔起共同責任;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和攸關方,中美歐還可以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綠色經濟上成為世界的榜樣。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劇變和全球疫情的衝擊之後,從各自利益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出發,能夠讓中美關係獲得穩定、歐美關係得以修復、中美歐之間轉入正向互動而非反向衝突的“機會窗口”不容錯過。


動蕩和反覆的風險


但穩定和修復的“機會窗口”並非唾手可得,在美國對抗競爭思維未消、拜登政府政策調整的真實動機未明和歐洲有人繼續首鼠兩端的背景下,未來中美歐關係仍然存在重演動蕩和反覆的巨大風險。


手握7000多萬張選票的特朗普在美國並不孤立,這一點在國會山的騷亂中已清晰可見。拜登政府的對外政策將背負著巨大的內政壓力上路,“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異將使得它在做出任何大幅度的政策調整時,都需要拼盡全力去獲取足夠的政治資源、行政手段和民意基礎。在視中國為“主要戰略對手”已成為兩黨共識的情況下,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都只能是“小步前進”,一旦把握不好就可能刺激出特朗普追隨者的反對並加劇拜登政府的脆弱性。在美國的對歐政策上同樣如此,儘管雙方已經通過暫停關稅報復來營造“友好氣氛”,但在市場開放、貿易自由和戰略協調上仍有重大分歧,拜登政府想要多走一步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美國第一”派的嚴重掣肘。


何況拜登政府既要“反思”對華政策又要“重振”歐美同盟之間是何關係?從美國新政府外交決策者的話裏話外不難聽出些弦外之音:“反思”對華政策的目的可能不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對抗思維,而是要在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政策失敗之後改換手法,“重振歐美同盟”就是這些新手法之一。如果能和歐洲修復關係,美歐可以獲得軟硬實力之間的更好配比,可以利用所謂規則和標準來對中國施加更大壓力。一旦“拉歐制華”成為拜登政府調整對華、對歐政策的真實動向,中美關係非但難以穩定還將對抗升級,中歐關係也可能被拖入更加動蕩不測的漩渦之中。


中美競爭加劇並可能傷及中歐關係的前景不符合歐洲的利益。美國特朗普執政期間對中國採取的經貿、科技打壓政策,不僅損害了中美雙邊經貿合作,也對與中美經貿聯繫密切的歐洲造成巨大衝擊。根據歐盟在華商會所做的調查結果,有超過70%的歐洲企業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不得不開始考慮調整産業鏈供應鏈的問題。除了經貿利益直接受損外,美國倚仗金融霸權採取的長臂管轄等單邊主義行為對國際體系造成長期損害,更不利於中歐獲得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自2016年以來,歐洲開始認真思考並積極建設“戰略自主”,希望在大國競爭中切實維護自身利益。歐洲的聯合自強和積極作為有助於國際多邊體系的穩定,也有利於世界多極化的發展,符合中國對國際格局平衡穩定的需要,因此得到了中方的大力支援。但如果歐洲成為了美國“拉歐制華”策略中的工具,“遏制中國”並不能幫助歐洲從美國那裏獲得更多的利益,解決不了歐美之間的戰略矛盾、經貿競爭和安全分歧。同時,歐洲的“選邊”不僅會讓美國在對華政策調整中更加誤判形勢,助長美國對華強硬派的勢頭,加劇中美的對抗態勢。這會讓歐洲在加速旋轉的渦流中加速利益流失並最終失去重心。


讓機遇壓倒風險


機遇和風險都清晰地擺在中美歐面前,儘管風險很大但畢竟可以看見機遇窗口,只要美歐不誤判形勢、不鋌而走險,就能夠讓機遇壓倒風險。


三方可以先易後難,從目前已經有初步共識的治理全球氣候變化、維護多邊機制入手開展合作,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育互信、創造穩定。歐盟、中國和拜登政府都先後提出了相對一致的實現碳中和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共同家園的努力也離不開中美歐的引領和貢獻。2021年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和在中國昆明舉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如果美國如果能夠履行拜登承諾的“儘快重返《巴黎協定》”,並且中美歐三方可以在落實減排目標、確保資金支援等方面切實合作,將不僅有利於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事業,也將是三方向國際社會展現合作姿態、尋求穩定發展的重要的積極信號。


三方可以進一步在合作抗疫、振興經濟方面共擔責任,在這一過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彼此利益和命運的巨大關聯,並不辜負國際社會對大國盡責的期待。拜登政府如果能落實將“儘快重返世界衛生組織”並“尊重國際貿易規則”的有關承諾,中美歐就可以在世界衛生組織、G20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框架內著手開展抗疫和經濟合作。中美歐所具有的公共衛生能力和經驗一旦通過相互合作得以釋放,將讓飽受折磨的國際社會儘早看到克服疫情、重回常態的希望。中美歐之間公平、暢通的經貿交流與合作同樣能幫助世界經濟遠離衰退、重回正軌:美國要與歐洲“協商國際規則”的承諾同樣應當向中國開放,《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提出的全面、平衡和高水準也可以用於推進中美之間的類似合作。


國際社會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中美歐關係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複雜時期,合作前進的機遇與對抗倒退的風險同樣存在並且同樣巨大。如果拜登政府能夠認識到“讓美國偉大”的真諦不是去單方面地為美國攫取利益,如果歐洲能夠認識到保持“戰略自主”的要義不是在中美之間投機取巧,而是去承擔更多更大的共同責任,中美歐就能夠修復並擴大合作基礎,由此而來的共同利益就能幫助美歐更全面地認識中國、更真實地把握自身定位,從而更理性地制定並實施政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