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吳曉求:有生命力、競爭力的金融,一定是關注未來的

來源:人大重陽網 | 作者:吳曉求 | 時間:2020-12-04 | 責編:申罡

文|吳曉求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

在日前召開的2020年亞布力論壇第二十屆年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金融學一級教授、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作了主題演講。他在闡述“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特別強調了金融創新的價值,也強調了監管變革和進步的重要性。

以下為演講全文:

對於當前的一些熱點,如果我是一個經濟學教授,我可以回避;如果我是一個金融從業者,也可以回避。但我作為一個金融學教授,如果回避就是逃避責任。我們要從基本良知出發,去評判一些金融的基本問題。

在當前的中國,尊重常識變得非常重要,尊重金融的規律和趨勢非常重要。如果背離常識,背離金融發展的基本趨勢,將嚴重阻礙中國金融的改革和發展,也會嚴重影響中國“到2035年成為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目標的實現,因為金融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推動金融變革的重要力量

從金融學原理看,金融有六大功能:

第一,融資功能。

第二,風險配置。通過金融資源孵化高新技術、新産品,這個轉變過程有巨大風險,金融要其中的承擔風險,新技術才能變成新産業、新産品,也叫風險資本業態。

第三,財富管理功能,它要為社會提供可以自由選擇、自由組合的資産池。

第四,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清算體系,推動經濟的高品質、高效率發展。

第五,激勵機制。

第六,通過資訊發佈,引導資金、資本的合理流動。

在不同金融體系下,這些功能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樣的。在相對落後的金融體系下,人們往往把資源配置中的債務融資看得非常重要,而且是把銀行的債務融資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但現代金融體系顯而易見,這些融資的功能順序和結構會發生重大的變化。

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三種力量在推動金融功能和效率的變革。

第一種是改革的力量,主要基於脫媒的市場化,金融脫媒是一個基本趨勢。所謂脫媒,就是在市場化的經濟體制中,金融需求的多樣性出現了,有一些金融需求的實現是需要去仲介化的,是要通過市場來完成的。脫媒的結果,就是金融市場發展,特別是資本市場發展,它會有利於資産多樣性、業態多樣性的出現,會更好地滿足金融多樣性的需求。

不要以為這個社會只有一種需求——融資需求。隨著經濟發展、收入水準提高,人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高科技企業對於風險資本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便捷、有效、安全的支付業態越來越迫切,這些都是他們所需要的。

所以,基於脫媒的市場發展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元素,我們要高度地認識到市場發展的重要性,不要讓中國金融回歸到單一業態的金融體系中,以為那種金融風險可控,實際不然。

傳統的金融體系雖然業態單一,但是它的風險是純量化的,沒有流動起來。金融最大的特點是要讓風險流動起來,才可以配置,金融才安全。一旦一種金融機制讓風險純量化之後,這個金融看似很美,實則問題很大。推動金融脫媒的原因就在於此,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金融創新的四個方面

為了實現上述功能以及功能的效力,金融業必須創新。如果沒有創新,中國金融就沒有發展、沒有未來。這裡説的創新主要是四點:

第一,技術創新。中國金融之所以有今天,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技術創新,在於技術對金融的重構和顛覆,它徹底改變了中國金融的業態,使得中國金融業態出現了多樣性,從而才提高金融的效率。

金融效率的提升只有通過科技的促進才可以完成,我説的金融效率是金融的服務面、普惠性。傳統金融、大金融只是服務大企業,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標和基本方向,是要讓中小微企業、中低收入階層得到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這要依靠技術,因為技術可以破除傳統金融的邊界約束。

所以,以網際網路為平臺的金融業態(包括網貸),做出了巨大貢獻,它讓小微企業也得到了金融服務,雖然它的成本可能會高一些,但這是一種市場需求。普惠金融核心在普,其次在惠,不要顛倒了。不要隨便地給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就扣上了高利貸的帽子,高利貸是有標準的。技術創新突破了傳統金融的時空約束,極大地便利了傳統金融的長尾客戶,讓那些很長很長“尾巴”的客戶獲得了金融服務,這就是中國金融的進步所在,看不到這一點就看不到金融的未來。

第二,業態創新。因為人們的需求不一樣,信用、成本和所承擔的風險也不一樣。所以,只有多元化的金融業態,才能滿足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要試圖讓金融業態走向單一的傳統模式之中。

有一句話説得很對——所有的金融活動都要納入監管之中。但問題的關鍵是,面對不同金融的業態,必須制定一個與多元化、多樣性金融業態相匹配的金融監管準則,因為他們的風險形成機制不同,風險來源不同,風險結構不同,所以要制定相適應的金融監管準則。

第三,監管創新。基於市場化技術的重構以及開放,中國金融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所以監管的制度、機制、準則都應該適時調整。我們不可以用一種監管準則,對待所有的金融活動。推動中國金融監管理念和制度的改革,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點所在。

第四,開放創新。開放的核心目標是國際化。在上述力量促進下,中國金融將會發生巨大變化。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體系?

第一,高效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不是龐氏騙局的金融。當然,什麼叫“實體經濟”,需要認真研究。鋼鐵、水泥是實體經濟,高科技企業雖然還處在idea階段,它也是實體企業,也是實體經濟,而是更重要的實體經濟。對於實體經濟,一定要動態地看,不要以為風險資本投那些企業就是脫實向虛,它今天看起來是虛,但卻是未來的實。金融的核心是要關注未來,一個有生命力、競爭力的金融,一定是關注未來的。

第二,普惠性金融。一定要讓中小微企業、中低收入階層能夠得到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和財富管理服務。

第三,便捷、安全的支付體系。我看到一些報道,説要採取一些辦法,代替目前幾個主要的第三方支付。如果那些辦法能夠更安全、便捷,成本更低,當然沒問題。可是,如果它們並不是特別安全,成本也不是很低,就需要重新思考。老百姓喜歡的東西,一定是好的東西。支付寶也好,微信支付也好,連我都喜歡了。我感覺卡挺煩的,我現在身上沒有一張卡,讓我回到卡支付的時代,回不去了。讓我回到現金支付的時代,更回不去了,我口袋裏裝不下那麼多錢,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我想這是基本方向、基本規律。

第四,創新變革的金融。要追求創新,追求變革,不滿足於現狀。

第五,功能多元的金融。不僅是融資功能,還有更多豐富的功能,特別是財富管理。

第六,著眼于未來的金融。

第七,不斷變革、不斷進步的金融監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