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庫思享】拯救百年全球危機,中國開出五味新藥

來源:人大重陽網 | 作者:王文 | 時間:2020-11-30 | 責編:申罡

文|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人類正面臨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慘狀、傷亡最慘重的生命危機,大國戰略不互信也陷入冷戰結束以來最糟糕的狀態。多數西方媒體已被特朗普帶了節奏,充滿著抱怨、責罵與推諉,鮮有嚴肅的思考,更沒有可行的全球解決方案。


從這個角度講,剛剛結束的APEC會議、G20峰會變得非常重要。全球抗疫進入持久戰,各國領導人的講話,折射了全世界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們到底怎麼樣思考著未來。


必須向讀者推薦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因為西方媒體又一次全面忽視了中國提出的務實設想。


第一是倡議以健康碼互認、疫苗分享為基本方式的國際抗疫合作。中國建議應構築全球抗疫防火牆,提出建立基於核酸檢測結果、以國際通行二維碼為形式的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這樣就能通過方便人員往來,保證貨物流通,恢復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安全順暢運轉。事實上,中國與新加坡、南韓、印尼等國已開通了跨境人員流動的“快捷通道”,在超過150個國家關閉或半關閉國境的狀況下,當務之急是恢復人員流動。


在此基礎上,中國加入並推動“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願同各國在開展疫苗研發、生産、分配等各環節加強合作,承諾讓疫苗成為各國用得起、用得上的公共産品。這是中國作為全球抗疫效果最好的大國的國際責任。


第二是推動以網上購物、遠端醫療、線上教育為主要特徵的“非接觸經濟”。數字經濟的潛力在疫情期間被激發出來,但數字化也存在巨大潛藏風險。中國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適時召開全球人工智慧專題會議,推動全球數字治理規則、探討法定數字貨幣標準和原則,全面落實亞太經合組織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路線圖。同時,還提出要舉辦數字減貧研討會。作為數字經濟的領銜國家,中國毫無保留地分享後來居上者的數字發展經驗。


第三是通過緩債、增資、減損等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在這場百年危機中的創傷最大,但鮮有全球大國像中國這樣務實為其考慮。中國自身也處在30年來最困難的內外部發展環境下,但仍努力緩債超過13億美元,且鼓勵金融機構提供新增融資,還建議召開國際糧食減損大會與2025年全球婦女峰會,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與女性困難。


第四是提升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全球疾病大流行防範能力。中國建議應進一步減少非必要一次性塑膠製品生産和使用,呼籲全面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動物,落實《生物多傑克性公約》。歷史經驗證明,大流行病多源於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失衡。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變得非常迫切。這與中國“十四五”規劃建議的內容不謀而合。


第五是加強以聯合國為核心、以多邊貿易體制為基礎的全球治理架構與經濟全球化規則。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體系需要改革,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應擴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與發言權,擴大IMF特別提款權的作用,但改革不意味著推倒重來式的革命,而是恢復此前的聯合國權威與地位,促進長期以來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自由貿易。中國從未想過要顛覆當下的國際體系,而是希望朝著更開放、包容、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中國的開放力度超過西方媒體的想像。中國希望早日建成亞太自由貿易區。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簽署後,中國還會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對於當前保護主義、去全球化思潮衝擊的今天,中國的開放政策無疑是拯救全球化休克的甦醒劑、推動國際合作的催化劑和提振世界信心的強心劑。


現在,這場抗疫大戰已打了11個月,很慘烈。一些國家的第二波疫情比第一波更兇猛,疫苗研發遠遠跟不上病毒侵蝕的速度。人類不得不面對與疫情長期共存的威脅。


對於那些對中國有誤解的國際人士而言,聽聽中國後疫情時代的建議,或許對他們會有一定的幫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