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余淼傑:全球化並未逆轉,中國開放重在多元化發展

來源:北大國發院 | 作者:余淼傑 | 時間:2020-10-13 | 責編:申罡

未來區域經貿合作將取代全球的多邊合作


十四五期間全球化依然是世界的主流趨勢,儘管這些年來逆全球化的行為不斷的發生,貿易保護主義不斷被強化、貿易欺淩主義抬頭。但是從長遠的時段來看,特別在十四五的階段,全球化依然是主要的態勢。


第一,因為全球化的最核心特徵是貿易的多邊化以及生産的地區化,這兩個特徵並沒有發生改變。任何製造品從簡單的鉛筆到複雜的飛機,它們基本上都是由一個地區專門化來生産一種部件,然後把這些部件運到另外一個地方加工包裝,之後裝配運到全球各個地方去,這叫做生産的地區化和貿易的全球化。這兩個特徵並沒有因為全球化的格局和行為而發生根本的改變,這兩個特徵依然廣泛存在。


第二,儘管WTO等主要的多邊經貿協調機制,受到了一定範圍的挫折。但是地區貿易協議、地區貿易合作不斷的取代多邊經貿合作機制,特別是以WTO為代表的多邊經貿機制,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全球化並沒有過時,只不過是形式發生了變化。


我同意未來全球化式微區域化將越來越重要的觀點,但並不等於全球化與區域化會産生衝突,區域化也是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即區域經貿合作將取代全球的多邊合作,換言之,因為區域的經貿合作,主要是每個國家發力於跟自己經貿聯繫比較緊密的國家或地區,而不是發力於全球的整個貿易體系,所以地區的貿易一體化也是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這兩者並不是衝突的關係,而是不同表現形式的關係。


至於全球化的産業大分工是否被區域化的自給自足替代,客觀地講在區域裏,比如亞太經貿區的區域經貿合作裏,已經形成了一個區域的産業分工,雖然一些産品的零部件來自於其他區域,但在本區域基本上可以形成産業一體化,形成一條鏈的産供銷格局。


WTO的發展目前幾近癱瘓,未來WTO可能會出現新的形式。換言之,WTO依然會存在,但會在不同國家的要求之下,産生某種程度的改革或者變革。


WTO的兩個根本的特徵依然會存在:第一是貿易的非歧視性原則,非歧視性原則主要體現為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另一個是公開公平公正的貿易。


但在某些條款上應該會有所調整:比如如何界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重新界定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權利和義務等,可能會發生改變。


東盟對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世之功


我非常看好中國和東盟以及中國和歐盟之間的發展前景。從目前的態勢上來看,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發展比較順暢,東盟十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構成國家,2010年所形成的中國和東盟“10+1”自貿區,對推進中國和東盟兩地的經濟發展發揮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中國和東盟已經完全實現商品的零關稅,實現真正的自由貿易,中國和東盟的經貿合作也緊密地相連在一起。


中國也因此從東盟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從日本南韓進口核心零部件,在中國進行組裝、裝配、加工、銷售到全球各地區,從而中國成為全球的製造中心,東盟對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發揮了不世之功。


中國和歐盟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也非常廣闊,中國和歐盟最近簽訂的《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對商品的原産地原則做了重新界定,未來中國和歐盟在戰略利益、商品的互補性等方面都有廣泛的一致性,因此歐盟將會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合作夥伴,這點是不容置疑的。


現在全球基本上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節點的亞太經貿圈、德國為中心節點的歐盟經貿圈,以及美國為中心節點的北美自貿圈,在中美經貿關係緊張的背景之下,中國和歐盟在商品的需求上互補性更高,對中國和對歐盟都是正面作用,對中國而言,通過從歐盟進口跟美國相類似的産品,可以降低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切實做好擴大進口的工作,提升老百姓的幸福獲得感。從歐盟的角度上,通過擴大對中國的出口,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給歐盟的經濟打上了強有力的一針。


未來五年,中國跟東盟主要發力於更好地構建區域經濟合作夥伴關係RCEP,RCEP是中國跟東盟十國以及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重要的經貿合作平臺,它實現商品90%的零關稅,然後推進服務貿易。


目前中國和東盟在RCEP上的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9年11月份15個成員國已經簽訂了初步協議,有望在未來的十四五規劃中,更進一步推進合作,實現目標的早日落地。


未來五年開放的重點在於多元化


未來五年,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點在於開放的多元化,開放多元化有不同的層次和含義。


一是出口的目的地多元化。之前中國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國和歐盟國家。隨著中美關係的日趨複雜化,中國應該擴大對東南亞國家以及其他新興國家,特別是金磚五國中另外四國的開放。通過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來提升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


二是貿易形態的多層次化。之前中國的貿易形態主要的是線下實體外貿出口。之後隨著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我們將繼續推進數字貿易,實現數字商品貿易即電子商務和數字服務貿易即各種軟體進出口執行服務等。所以貿易新業態應該發生深刻的變化。


三是出口主體實現多元化。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來華投資的外資企業都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出口的不同主體發揮不同優勢,比如民營企業數量多,可能在小商品或者簡單的製造品上有比較優勢,應該出口跟消費、民生領域更為緊密的商品;而國有企業集中在大中型商品,在機器設備、機械製造等産品上發力。


外資流入中國市場,第一會帶來不同的技術,外國技術和中國技術合一,可以産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熊彼特創造效用;第二外資如果流入到實體經濟,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第三如果來投資的外資企業是高科技産業,那麼還可以有一個正向的溢出效應。


此外,對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促進現代企業管理,實現更為成熟的公司治理,提供更為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提供更好的參考。這是外資流入中國對中國經濟的正面作用。


對於外資大幅引進中國是否會導致公司實控權流失的問題,主要取決於政策的刺激,如果外資公司的控股不是最大的股東,即外資公司的控股沒有得到絕對的51%的股權,就不用擔心實控權的流失。如果某家公司外資股權達到了相對的多數,但外資股權相對比較分散的話,其實實控權也不會失控。


國企引進外資可以採用國有混合控股的形式,由國家作為最重要的法人,把其他股份引進外資控股,我覺得這是國企改革的一個方向。


貿易順差不見得是好事,貿易逆差不見得是壞事


疫情影響之下,中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是事實,未來五年中國是否應該繼續擴大出口要分兩個角度來看待。第一,如果是因為中國的企業本身有競爭力,它的出口在不斷擴大,這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是中國企業水準和能力的體現。


但如果是人為採取與WTO規則不相匹配的“為出口而出口”的政策的話,那就可能會授人以柄,所以未來我們應該繼續保持産品的核心競爭力,保持一定的出口規模,不見得要以大力擴大出口的比例作為目標,事實上這個出口比例是難以持續的。


所以因為企業的自身競爭力,中國的出口不斷地擴大,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們沒有必要“為出口而出口”。事實上,中國的出口很難長期保持象目前這麼高的比例,一個國家的出口比例歷史上能達到15%是絕無僅有的,現在中國已經差不多了。


貿易順差不見得是好事,貿易逆差不見得是壞事。特別是對美國而言,貿易逆差絕對不是壞事,中國用大量的貿易順差去購買美國的國債,用大量的商品貿易的順差去購買美國的服務貿易。比如中國商品貿易順差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但居民可能會把孩子送到美國去留學,向美國購買高等教育的服務。從這個角度上講,中國的商品貿易的順差去購買國外的服務,導致中國服務貿易的逆差,從長期來講是趨向平衡的。


未來五年應該繼續優化産品的出口結構,出口具有更多附加值的産品,這是發展的重中之重。旅遊、教育、運輸、醫療等都是服務貿易的大項,如果要擴大服務貿易出口,就應該深刻提升這些服務産品的品質。旅遊方面,中國有很多的旅遊資源,但在品牌和服務品質上可以更好的提升,比如景點配備更多英文的自助服務等;教學教育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水準近年提升明顯,但總體上,比起歐美一流大學的水準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準並努力做到擴大高等教育出口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醫療方面,中國可以出口中醫醫療,出口美容方面也可以借鑒美國和南韓成功的經驗。


未來五年凈出口的比重應該不變,佔GDP的3%左右;消費有望進一步的提升,可以提升到60%到三分之二之間,未來五年中國應該繼續擴大消費的貢獻率。消費貢獻的提升,取決於居民持久收入的提升,如果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沒有明顯提升,那麼居民的消費提升就走不遠,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應該努力提升居民的持久性收入——一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繼續減稅降費,特別在社會保險、教育、醫療等方面提供更加優質,價格合理的服務,降低老百姓的這個負擔,提升他們的持久性收入,這樣消費才能真正持久性的上升。


胡煥庸線以東自貿區全覆蓋是未來工作重點


現在從18個自貿區變成21個自貿區,新設立的三個自貿區戰略意義非常的巨大,國家基本上達成胡煥庸線以東的地區全覆蓋的目標。就目前來看,胡煥庸線以東只剩下山西、貴州、吉林、江西這四個省份沒有自貿區,未來這個四個省份設立自貿區是第七波工作的一個重點。


戰略意義方面,體現了繼續推進十九大提出的全面開放新格局。這是中國在受到疫情重襲之後、重襲恢復之後的一個新的舉措,也説明中國進一步的推進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決心和理念是不變的,通過自貿區,可以更好地實現在開放中改革,在改革中開放,實現相互促進的良性關係。


之所以選擇北京重點發展服務貿易,從供給角度看,因為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同時北京的服務貿易的基礎比其他地方更加有優勢;從需求角度看,服務貿易之後會成為新時期的一個重要貿易形式,北京的旅遊資源豐富,頭部經濟特徵明顯。所以,選擇北京發展服務,有非常好的一個示範作用,也能夠體現出北京作為全國首善之區的一種帶頭和引領的作用。


海南自貿港是全面開放新格局的一種具體的體現形式,它的建設分兩步來實現,第一步是2025年即未來五年之內實現早期收穫,到2035年全面實現。海南自貿港的落成,對切實推進中國跟東盟國家、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因為海南自貿港在五年之內要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稅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制度的創新。所以海南自貿港長期來講,將成為一個制度創新的高地,作為我國對外開放工作的一個引領。


粵港澳大灣區跟海南自貿區是相輔相成的,粵港澳大灣區是海南自貿區發展的大後方,海南自貿區是粵港澳大灣區改革和開放的前排兵,所以二者是相互相承的關係,而不是一個取代的關係。


中國強調對外開放,強調全面開放新格局,目標要做到雙向立體的開放。既要對外引進外資,也要強調中國企業走出去;既要強調東向,也要強調西向,東南是海上絲綢之路,向西是“一帶一路”;平面的話是空港和河港,立體的話是自由貿易空港。所以“雙向”和“立體”兩方面相互促進。


十四五之內,我相信中國可以實現在胡煥庸線以東全部設立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面積不斷擴大,通過以點帶面、以點連線、由線變面全面推進,自由貿易區基本上覆蓋胡煥庸線以東或者這些地區都覆蓋自由貿易區的政策跟措施。


負面清單在未來會越來越縮短,繼續深化法無禁止即可入的管理制度,同時實行準入前的國民待遇,一種友善的環境也會不斷地構建,在這方面,江蘇自貿區的蘇州片區是做的比較好的一個範例,值得其他地方學習。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