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1日,第四屆太和文明論壇前沿科技分論壇線上上舉行。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生物醫學及生物安全專家、數字與資訊科技以及倫理與治理領域的專家和企業界代表,圍繞“用新興科技和創新機制維護全球生物安全”主題,就全球語境下如何應對生物安全威脅,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給生物安全及社會治理帶來的啟示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以下整理了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的觀點。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今年年初,發生了新型冠狀肺炎的暴發疫情,至三月份以後疫情很快在全球蔓延。現在,全球每天報告人數已經達到了二十多萬。我們對新型冠狀肺炎的認識,僅僅才有六個月的時間,要徹底地防控新冠肺炎,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我們去認識,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新冠肺炎疫情及防控策略。
首先,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最早發生疫情的前三周的具體事件。2019年12月27號,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張繼科大夫,報告了幾例特殊的肺炎病例。這些病例引起了武漢市衛健委的高度重視。2019年12月30號,武漢衛健委發佈了通知,關於緊急加強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通知,這個通知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12月31號,國家衛健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出工作組、專家組到武漢協助調查。早期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病例都有共同的暴露史,也就是説,都曾經去過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這提示華南海鮮市場可能是一個傳染的源頭。工作組和專家組當即決定,立即關閉華南海鮮市場。也就是在2020年1月1號,華南海鮮市場關閉。1月3號,儘管我們還不清楚這起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體,我們把相關的疫情情況,通報了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相關的國家。這裡所説的相關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南韓、英國、歐盟等國家。1月7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單位,分離了新型冠狀病毒,並鑒定新冠病毒是這些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體。在1月9號,中國政府把這樣一個病原學鑒定結果報告給了世界衛生組織。在1月10號,我們研製了診斷試劑,派往武漢用於臨床診斷。在1月11號,中國政府開始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每天的疫情進展情況。1月12號,我們與世界衛生組織分享了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也就是説,我們把基因序列的數據,上傳到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數據平臺。這個數據的上傳,使得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分享這樣一個基因序列,並根據基因序列研製生産診斷試劑。1月20號,新型冠狀肺炎列入國家法定報告傳染病。1月23號,武漢實施封城措施。在後續的幾天,湖北省其他15個城市也相繼採取了封城措施。
回顧最早的三周我們的響應,在這三周,我們做出四項重要的發現。一是,從確定疫情到分離病毒,前後只花了七天的時間。從分離出病毒到診斷試劑派送到武漢用於臨床診斷,只用了兩天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認識一種新的傳染性疾病,創造了人類歷史最短記錄。還有,我們確定了平均潛伏期,常見潛伏期為三到七天,最長十四天,這個最長潛伏期也作為我們隔離密切接觸者的時間,還有我們確定了主要傳播方式,那這四項發現,分離病毒、鑒定基因序列、研製診斷試劑、確定潛伏期、確定傳播方式是中國制定防控新冠肺炎策略的科學基礎,也是世界制定防控策略的科學基礎。這四項發現也是中國科學家對人類控制新冠肺炎最大的科學貢獻。回顧早期的疫情,我們認識到,控制新冠肺炎最主要的兩個瓶頸性問題,一個是床位不夠,短時間內大量病人的發生,而傳染病床位不夠,使得大量的病人積壓在家庭,積壓在就診的門診。這些病人由於不能及時地入院,不能及時地(被)隔離,他們繼續在家庭、在醫院門診傳播擴散,引發了更多的病人。第二個制約瓶頸性的問題,是診斷能力不夠。由於新冠肺炎早期的診斷採用的是核酸檢測,而這樣一個檢測技術,需要一定的生物安全級別的實驗室才能夠進行操作。由於診斷能力不足,在武漢積壓了大量的病人等待診斷,那這兩個制約性的問題就成為了我們控制新冠肺炎的瓶頸性問題。隨後,中國在武漢建立了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又利用現有的建築改建了方艙醫院。那麼通過這些措施,我們解決了床位不足的瓶頸性問題。
我們剛剛提到了方艙醫院,這個方艙醫院也是中國對世界控制新冠肺炎的又一大貢獻。由於新冠肺炎病人的主要表現,特別是大多數的病例屬於輕型、普通型,大約佔了總病例的80%。而這些病人不需要特殊的醫療照顧。把這些病人安排在方艙醫院,那麼在短時間內可以(分配)少量的醫務人員照顧幾百甚至幾千輕型的病人。方艙醫院的作用,主要不在於治療,更重要的是,把病人放在這些場所起到的是隔離作用。在方艙醫院,他們不會再停留在家裏,不會停留在社區。這樣,把傳染的源頭就給切斷了。所以方艙醫院其實最大的作用,是隔離病人,切斷傳播方式。在應對新冠肺炎的過程當中,我們創造性地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方艙醫院是其中之一。我們還採取了很多其他的公共衛生的措施。這些措施(的)綜合應用,使得我國在短時間內就成功地控制了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這些措施包括我們常用的公共衛生措施,像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保持通風,這些措施看上去科技含量不高,只要落實到位,就能夠很有效地控制住疫情。中國的疫情,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或者叫做第一波流行,是以武漢為源頭向全國蔓延。這一起疫情,在三月份就得到了基本的控制。第二波疫情是以輸入病例為主,在輸入的地方局部形成了地方的傳播,像在東北綏芬河、舒蘭、吉林等地四月份五月份出現的局部輸入引發的傳播。第三波是發生在北京,以6月中旬,6月11號開始在北京出現的新發地為源頭的暴發疫情。這些疫情前後經歷了一個月的時間,總共有四百人發病。第四波,七月份發生在大連和新疆烏魯木齊,這兩個地方同時發生的疫情也是局部的聚集性疫情。這幾起疫情,都説明瞭新型冠狀肺炎,它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不分冬天夏天,只要防控措施不到位,或者防控措施有鬆懈,疫情都有可能出現捲土重來(的情況),如果我們不是及時地發現,及早地採取措施,那麼這些疫情,它的規模可能會變得更大。大家都特別關心,在未來特別是秋冬季,疫情會不會捲土重來。我們首先看一看全球疫情的流行態勢。從三月份開始,全球疫情一路上揚。
到了五月底,全球每天報告新冠病例突破了十萬。從七月初開始,全球每天新增新冠病例突破二十萬,現在每天有數千人死於新冠肺炎。也就是説,從三月份以來,全球的疫情一直處在一種上升、高水準流行的狀態。隨著冬季的到來,這種全球流行的態勢還會繼續加重。我們國家目前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壓力,一是會出現類似于在北京、在大連、在新疆出現的突如其來的爆發性的聚集性的疫情。那麼這些疫情提示一個新的現象,也就是説,受污染的海産品和外包裝可以把病毒帶入國內,引起局部的暴發疫情。另外一方面的壓力,只要全球任何一個國家疫情沒有控制,都有可能對我國的疫情反彈造成威脅,所以要防止秋冬季疫情反彈,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做好外防輸入。外防輸入最主要的要把好國門關,把好國門關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防止感染的人把病毒帶入國內,造成傳播流行;二是要防止污染的冷凍食品和外包裝,把病毒帶入國內,造成新的疫情。大家都很擔心秋冬季疫情反彈,實際上新冠肺炎不分冬夏,只要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隨時都有可能捲土重來。當然,秋冬季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會高發,使得新冠肺炎的診斷防控變得更加困難、更加複雜。但我們有信心,我們有能力相信,即使秋冬季新冠肺炎發生的風險增高,我們(也)有能力控制新冠肺炎,不會再出現類似于武漢早期的嚴重疫情局面。我們之所以這樣説,是有兩個方面的事實依據。一是在今年春季和在冬季一月份二月份的時候,當武漢為源頭的疫情發生以後,有相當比例的感染者從武漢春節返鄉流落到全國三十個省,全國三十個省都及時採取了有效的防控措施。沒有一個省,報告總病例數突破兩千,實際上,在三十個省當中,只有四個省,病例數超過了一千。這樣一個時間點也是在這個寒冷的季節,也是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季節,所以這是一個事實。第二個方面,我們看在五月份發生的輸入性病例引發的局部傳播流行,還有在北京也好,大連也好,新疆也好,我們都能及時地發現,並在短時間內成功地控制疫情。現在我國的疫情,特別是本地傳播的疫情又回歸到零的狀態。這些事實,都説明我們中國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以及堅定控制新冠肺炎的決心。還有我們全國十四億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在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再來時,我們有能力及時發現,及時控制。要應對好秋冬季的新冠疫情,我們還是要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強監測。我們需要一個靈敏的監測系統,及時發現疫情。在這樣一個靈敏的監測系統當中,普通的老百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當出現頭痛、發熱等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不要拖延。
每一個人及時就醫,及時發現疫情,對於控制疫情是非常重要的。還有我們基層的醫療機構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病人來就診時,我們應該有能力第一時間診斷病例,能夠及時上報病例。第三,我們的疾病控制部門當出現疫情以後,我們能夠及時地發現傳染的源頭,確定疫情的規模,並提出控制的策略。如果我們這三項措施都能夠落實的話,我們就一定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可能的疫情,並及時將其撲滅。第二,我們要利用我們新的診斷技術,就是核酸檢測技術,盡可能早地發現疫情,了解疫情的規模,為更多地發現早期感染者提供新的技術。第三,要採用疫苗防控策略。這裡説的疫苗,實際上有兩種疫苗,一種是已經在使用的預防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的疫苗,包括肺炎疫苗、流感疫苗。那麼還有一類,就是大家特別關心的新冠疫苗,這種疫苗是特異性的預防新冠肺炎。目前我們國家五條技術路線的疫苗,都在有序地向前推進,有望在年底以前疫苗能夠問世,為預防新冠疫情提供新的技術手段。我相信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為我們增添了控制新冠肺炎的手段。我們有信心,我們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把可能出現的疫情控制住。(責編:時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