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太和智庫發起的第四屆太和文明論壇線上上開幕。眾多重量級國內外嘉賓齊聚太和雲平臺,圍繞“中美關係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用新興科技和創新機制維護全球生物安全”“建構未來人才職業能力圖譜”三個主題,各抒己見,譜寫華章。
“新冷戰”將是中美之殤,是世界之痛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一個時期以來,美方單方面挑起事端,導致中美關係不斷惡化,出現建交以來極其嚴峻複雜的局面。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只有摒棄陳舊過時的冷戰思維,發展持續健康穩定的國與國關係才是人間正道。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斯蒂芬·歐倫斯(Stephen Orlins)表示:“無論美國政府説什麼、做什麼,還是有很多美國人相信,過去的40年,建設性的中美關係,為亞洲帶來了和平、繁榮、穩定。把中國妖魔化、驅逐官方媒體、擴大實體清單、拒絕簽證、關閉休斯敦領事館,而且可能禁止使用微信和抖音,美國政府的這些政策及行為,傷害中國也傷害美國。”
太和智庫首席國際關係學者、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以“如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中美關係並非無法逆轉”為題致辭,他指出,美國一些極端勢力的政客,喪失理性與良知,不擇手段地挑動中美對抗,千方百計地遏制和打壓中國,處心積慮地要與中國脫鉤,蓄意要把中國拖進“新冷戰”深淵,這是中美之殤,是世界之痛。中美兩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人民更會説“不”。
在充滿危機和挑戰的當下,各國應更加意識到人類休戚與共、命運相連。太和智庫高級學者、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2016-2018)拉希德•阿利莫夫(Rashid Alimov)表示,以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為契機,建立全球統一戰線的機會再次出現。畢竟,此次人類危機並非源於個別國家或民族,而源自不分國界、膚色和種族的致命病毒。人類必須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出正確結論,共同行動,調動在健康、教育、食品和生物安全領域的合作潛力。
尼扎米國際中心創始秘書長羅夫尚·穆拉多夫(Rovshan Muradov)指出:“為強化多邊主義進程,我們需要共同尋求應對流行病、氣候變化、發展不均衡、國際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等嚴峻挑戰的國際性對策。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全球合作平臺,以應對這些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是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
讓教育充分發揮青年的個人潛力
青年作為最活躍、最有生氣和最富有創造精神的一支力量,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應對全球挑戰的重要力量,如何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與活力是當下重要課題。
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弗拉基米爾·諾羅夫(Vladimir Norov)認為,要提高青年人才的專業水準,就必須持續培養和重視他們。亞洲地區有八億多青年,幾乎佔世界青年總數的一半。亞洲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與年輕人合作,引導他們將精力投入到培養創造力上。其中,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獲得高品質的教育,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個人潛力。
向科技要安全,用科技促安全
2020年肆虐全球的疫情將生物安全威脅和挑戰擺在人類眼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此次戰疫中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如何應對全球新發、突發傳染病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共同安全威脅,是當前全球疫情危機下最嚴峻的現實問題,是各國需要攜起手來,從生命科學技術、生物安全預警、社會管控治理和生物科技倫理等領域聯合發力的重大課題。
對此,太和智庫高級學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2009-2017)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女士表示:“這場疫情已經清楚展現出,我們需要加強科學合作,推動全世界共用科學成果,讓科學更好地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科學需要靠各國之間廣泛對話、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各種思想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才能繁榮。但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守好科學倫理之門已成為重中之重,科學倫理的底線不容突破,需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
接下來的6天裏,國內外各領域專家學者將線上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太和雲平臺將實時融匯各方真知灼見,凝聚共識,傳遞友誼。(責編:時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