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保護好黑土地 讓國之糧倉更豐實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元勝 | 時間:2020-08-10 | 責編:申罡

文|劉元勝  吉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保護好耕地是關係14億人吃飯的大事。東北地區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黑土高産豐産讓東北地區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糧倉”。長期的大規模開發、高強度利用和土壤侵蝕,造成東北地區黑土的表層越來越薄、肥力迅速衰退、有機質含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影響了東北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好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是把藏糧于地落到實處、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用養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黑土地保護,説到底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問題,目的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和黑土地可持續利用,從而提高農産品競爭力。一是踐行好綠色發展理念,厚植農業綠色生産優勢,充分釋放東北地區黑土地微生態系統優勢,加快農田生態環境全過程治理修復,實現農業生産與黑土地生態系統相協調,切實提高黑土地肥力。二是堅持用養結合、保護利用,實現用養相得益彰。既要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中避免黑土地肥力透支和環境污染,實現永續利用和環境友好;又要統籌好糧食生産能力穩定和黑土地保護的關係,通過高效保護為糧食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夯實可持續發展的耕地基礎。對此,建議大力推廣生態保育型農業技術,採取工程、農業、生物等多種措施,確保黑土地保護得好、利用得持久。


堅持共用發展理念,形成黑土地保護共同體。黑土地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牽涉主體多,需要堅持共用發展理念,完善激勵相容機制,積極調動各方積極性,打造緊密的黑土地保護共同體。一是要明確政府、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等相關者的訴求,以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各方通力合作,將糧食生産、環境保護、收入增加、技術研發有機統籌起來,形成合力保護黑土地。二是要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作用,以保護好農民土地權益為底線,充分調動農機專業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實現黑土地的規模化、機械化保護。此外,要大力發展土地託管服務,不斷釋放黑土地保護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農民收益來源多樣化和結構合理化,穩定和提高農民收入。


強化頂層設計,不斷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實施黑土地保護是一項戰略工程,具有全局性和整體性,必須堅持頂層設計和高位推進。一是要落實好《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和《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完善多方參與、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東北黑土地保護有序推進。二是完善制度體系建設,釋放黑土地保護制度優勢。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黑土地保護考核機制,將黑土地保護與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統籌起來,精準掌握黑土地品質變化趨勢,做好黑土地保護動態監督管理工作;完善黑土地保護資金保障機制,在中央財政專項每年5億元資金支援的基礎上,中央政府要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地方政府應整合相關資金對黑土地保護給予補貼,並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黑土地保護,構建中央財政強力投入、地方政府積極補貼、社會資本踴躍參與的黑土地保護資金保障機制。此外,要健全黑土地保護科技支援制度體系,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創新科技服務機制,調動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技術推廣人員投身黑土地保護的積極性;完善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獲得感。最後,要依法保護黑土地,既要修訂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又要支援地方性法規規章,形成中央與地方聯動的法律法規體系,為黑土地保護提供法律支援和技術保障。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