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黃益平:目前,中國經濟復蘇並不平衡

來源:北大國發院 | 作者:黃益平 | 時間:2020-08-03 | 責編:申罡

文丨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題記:新冠肺炎疫情之下,2020年進入下半場,世界各國尋求兩個問題的答案:疫情將如何發展?全球經濟走向何方?為在關鍵時期厘清關鍵問題,促進國際資訊交流與合作,2020年7月23日晚,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處召開第五期國際經濟形勢分析網路視頻會,主題為“2020年下半年全球疫情和經濟展望”。本次視頻會的主題是“2020年下半年全球疫情和經濟展望”。發言者之一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黃益平。


中國經濟復蘇的外部環境如何?


第一,外需依然會非常疲軟。


在未來兩年G7國家可能將發生負增長,金磚國家中也只有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較快。


即使沒有疫情的情況下,全球的需求也大幅度地放緩,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後。考慮到保護主義和貿易的緊張局勢,中國完全依賴外部需求是比較困難的。


第二,中美增長率之間的差異,可能帶來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負面影響。


中國經濟在近兩年會維持增長,而美國可能會小幅收縮,緊張關係可能會繼續,尤其在貿易和經濟領域。這將進一步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


第三,全球疫情的風險。


中國的製造商很多出口訂單被取消。一個國家沒有辦法獨善其身。即便一個國家能控制住病毒,如果其他國家還有風險,對這個能夠控制病毒的國家來説,製造業強勁恢復就有難度。


中國經濟復蘇整體形勢如何?


今年二季度已經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快速反彈。


一季度,受疫情影響,中國GDP收縮了6.8%。但在二季度回到了3.2%的正增長。之前有討論是否會看到一個V型、U型或是L型的復蘇。


目前看來這像是一個V型復蘇。但是,能否繼續保持原來的增長曲線,或是在今年下半年走平,仍有許多風險。


 


但這次經濟復蘇並不平衡。目前中國經濟出口大於進口,投資比消費更加強勁,製造業要比服務業恢復得快。儘管下半年經濟復蘇可能將會持續,但主要還是由基建和房地産帶動,增長軌跡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出口、投資、消費在下半年有哪些風險因素?


投資表現較好,而出口和消費並不強勁。


第一,凈出口在上半年增長的重要因素,下半年需要觀察該趨勢能否繼續。


全球經濟疲軟的同時,根據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國需要從美國進口更多的商品,這意味著上半年雖然出現了凈出口的增長,但是下半年可能會出現扭轉。


第二,投資方面,房地産增長比較強勁,但製造業沒有如此強勁。


現在企業的杠桿率已經在提高,而銀行可能已沒有能力進一步給企業提供貸款。


第三,長期來看消費是中國下一個經濟增長點,但目前消費仍比較疲弱。


疫情期間很多家庭的收入受到影響。我們利用了支付寶的數據,整理了1億家線下微型企業的數據。它們創造了2億就業,佔到零售總額的1/3,對消費而言非常重要。它們的業務量大概復蘇到了80%,這意味著消費活動還沒有完全地復蘇。


因為疫情風險的存在,消費者越來越謹慎,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採取了哪些經濟政策應對疫情的衝擊?


中國的政策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疫情控制政策。現在部分地區又出現了新病例,只要風險仍在,這類政策仍會繼續。


第二類是紓困政策。


無論是現金流還是資産負債表方面,很多企業和家庭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紓困政策是要讓這些中小企業和家庭能夠活下去,至少支撐到經濟復蘇的時候。


目前紓困政策可能已經到頂,但考慮到線下小微企業業務仍未完全恢復,未來可能仍會持續一段時間。


第三類是重建政策,目前最重要的政策是支援經濟重建。


過去幾個月,尤其針對中小企業,已推出了各項舉措,如定向借貸、免租金、補貼、暫時免除利息償還等。財政部、金融監管機構、銀行、國企,在這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努力。


總體來看,我們宏觀經濟政策是靈活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


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今年兩會上沒有制定明確的增長指標。同時,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根據我們的測算,支出增加以及收入減少合計下,財政政策規模相當於10%的GDP,比例很大。


在下半年,財政政策會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尤其關注兩個方面:


第一是新基建、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財政政策將在下半年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促進投資增長。


第二是對企業的金融支援。一個指標是增量資本産出率(ICOR),即增加經濟産出所需要的投資增量。數據顯示資本的利用效率在降低,政策需要鼓勵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


疫情期間,銀行實際上對中小企業提供了很大的支援。


上半年新增貸款同比增長了25%,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增長超過了25%,增長率比貸款平均增速高12個百分點,意味著支援中小企業的貸款有很大增長。


此外,政府進一步要求銀行讓利1.5萬億來支援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同時,也需要考慮疫情結束後如何來消化這些貸款。部分中小銀行在疫情前不良率已達到兩位數。


數字經濟發揮了什麼作用?


在疫情期間,數字經濟,包括電商和數字金融,在穩定宏觀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未來會越來越重要。


一些企業線下業務可能停業了,但線上業務量卻有所增加。在疫情期間,新興的網上銀行,如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等,都非常活躍,借貸額也非常大,雖然與傳統銀行借貸相比體量仍小得多。


全球在推廣普惠金融方面一直是舉步維艱,網上銀行難於獲取客戶、評估風險。而數字技術、大數據的信貸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大數據、高科技的借貸平臺可以服務中小企業客戶,收集大數據作風險分析,同時能監控這些企業償還貸款的情況,根據這些數據來設計出適當的政策和工具,降低不良率。


未來經濟復蘇,中國該怎麼做?


中國經濟已經成長為大的經濟體,其經濟體量已經達到不管做什麼都會對世界其他國家産生影響的規模。所以不能像從前完全依賴外部市場,要更多地關注國內市場。


同時,外部市場未來依然重要。中國還是會繼續與其他國家合作,但是我們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可能要比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更加重要,包括“一帶一路”倡議等等。


長期上,我對中國消費需求是非常看好的,因為未來中國肯定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消費市場。即便外部市場放緩,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還是會繼續增長。


但在短期,消費相對疲軟,原因可能是疫情影響了收入,以及相對薄弱的社會保障體系。所以,我們要繼續挖掘國內市場的潛力。


近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也討論了促進增長的措施。座談會上有三個重要的政策信號:


一、依法平等保護國有、民營、外資等各種所有制企業産權和自主經營權。二、繼續市場化改革,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國內經濟的大迴圈。


中國在過去40年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取得的成功,就是因為改革和開放,我想未來我們還會繼續依賴改革和開放。


責編:申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