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隆國強:正確看待對外開放新形勢

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 作者:隆國強 | 時間:2020-07-30 | 責編:蔣新宇

文丨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研究員




過去40多年,中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中國從一個比較封閉的經貿小國變成一個經貿大國,從依靠初級産品參與全球分工變成依靠製成品參與全球分工,這是歷史性的跨越。如今,中國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形勢。基於形勢的變化,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採取新的對外開放戰略。


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


簡單地説,新形勢就是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我們面臨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新技術革命不斷推進,快速深化,對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帶來深刻的影響,給我們帶來換道超車的新機遇。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裏,技術進步非常迅猛,帶來的影響非常深刻。例如,隨著網際網路不斷地發展, 從PC網際網路到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5G、大數據、雲計算,不久的將來將進入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又例如,紡織業從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是勞動力密集型産業, 而今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我們去先進的大型紡織企業調研,在廠房裏幾乎見不到原來大量紡織女工工作的情景,由於生産自動化水準的提高,紡織業已經變成了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


第二,大國關係新變化。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異常複雜,尤其是面對守成大國美國。其實,我們已經觀察到了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2017年美國在其國家安全報告里正式將中國定義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這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重大調整。隨後美國單方面挑起了中美貿易衝突。但是,世界需要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中美之間要相互調適。怎麼保持一個穩定的大國關係?這是我們在思考開放戰略時必須考慮的議題。


第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變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由理念、規則和國際組織三個層面構成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首先是理論和觀念,當前自由貿易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主流,然後是規則和相應的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WTO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WTO是一個很重要的國際組織,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WTO的談判功能, 一百多個成員秉持著“共同一致”的原則, 達成共識的難度大幅增加,談判效率相對降低了,多哈回合談判就無疾而終。所以,怎麼通過改革改善其談判功能?還有就是對成員的約束。另外,WTO的重要功能是爭端解決機制,有“長了牙齒的國際組織”之稱,但是這個功能也受到很大挑戰。大部分國家都有共識要進一步推進WTO改革,但如何改革,各方尚未達成共識。美國把WTO改革當成大國博弈的新戰場,把矛頭直指中國,提出了所謂“三不”:指責中國不是市場經濟國家,中國的經濟體制與WTO不相容,中國已經不是發展中國家因而不能在WTO中享受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改革WTO是要讓多邊貿易體系更有權威性,更加有效。如果像美國這樣把WTO作為針對中國的戰場,就會讓改革走入死衚同。所以,下一步WTO怎麼改革,需要凝聚大家的共識,要有智慧才能真正推進WTO改革。


機遇和挑戰並存,原來的機遇可能沒有了,又會出現新機遇


在全球化有波折的情況下, 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確實有變化,這些變化意味著未來全球化的制度環境、規則環境還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所以,我們思考制定開放戰略的時候,必須重視這些變化。機遇和挑戰並存,原來的機遇可能沒有了,又會出現新的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新技術革命。中國正面臨産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全球性的技術變革是一個巨大的機遇。以資訊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不僅將催生大量的新技術、新産品、新服務、新業態,而且運用新技術革命的成果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具有更大的空間。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從國際競爭視角看,哪個國家把握住了新技術革命的戰略機遇,它就會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居於主動,脫穎而出。


第二個機遇是“引進來”促進創新的機遇。人才、高端製造與服務活動加快向我國匯聚,是“引進來”的新機遇。以人才流入情況看,2004年每年歸國留學人員只有2萬多人,2018年超過了50萬人,在中國工作的外國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也越來越多。因此,從“引進來”的角度看, 把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起來, 將大大增強我們的創新能力,有利於中國高品質發展。


如果説過去全球投資者看中國,認為中國是一個面向全球的低成本製造基地,今天越來越多投資人則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市場。實際上, 來華外商投資發生很大變化,過去70%是製造業,而且主要是出口型,而現在70%是服務業。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要進入中國市場就要針對中國市場搞研發,所以,今天來中國投資的這些項目,技術水準比十年前、二十年前有明顯提高,這些技術水準越來越高的跨國公司、外資投資項目,對整個國家增強創新能力有很強的溢出效應。


外商投資企業有利於提升人力資源。外資來了,從企業、科研院所挖人,當時有爭議認為跨國公司搶了我們的人才,短期來看確實如此,但是放到更長時間裏看,會發現他們挖人的過程中也培養人,這些人力資源在跨國公司之間、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之間流動,今天再看國內很多企業, 那些高管、搞研發的領軍人物,有相當多的人有在跨國公司工作的經歷。所以,長遠來看,高端製造業、高端服務業,是有利於提升人力資源的。通過資訊的流動,人的流動,技術和商業模式示範,通過這樣不同的機制對本土的創新有貢獻,産生了溢出效應,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間接的。新形勢下我們仍然要堅持“引進來”。


第三個機遇是“走出去”整合全球資源與市場的機遇。中資企業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上升, 通過海外並購,可以直接獲取先進技術、品牌和海外銷售渠道。例如, 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以後,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迅速提升。通過在海外投資建立研發中心,可以直接利用海外高層次研發人才。華為在莫斯科、斯德哥爾摩等地都建立了研發中心。通過與海外企業、機構的各種方式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海外研發能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複雜變化的國際環境裏,既有新挑戰,還有很多有利於創新的戰略機遇。要想抓住國際環境變化中的新機遇, 就必須擴大對外開放。因為技術進步是全球性的,中國必須用全球的技術、資訊、人才、資本來搞創新,加速自身的技術進步。只要自己的戰略對路,形成一個良好的創新、産業發展的營商環境,就能夠吸引技術、資訊、人才、資本順暢地進入中國。一個國家能不能成功,在於能不能判斷準確並採取適當的開放戰略和舉措,抓住機遇,趨利避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