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二、房地産市場的超級分化

發佈時間:2020-07-14 15:27:30    來源:中國網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責任編輯: 蔣新宇

經過疫情之後的當前,用分化已經不足以形容房地産市場的變化,房地産市場出現了超級分化的格局。經過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後的20年多年發展,房地産市場的銷售規模從1998年的1億平方米增長到2019年的17億平方米,增長了16倍。在總量增長的同時,房地産市場出現了分化,企業市場佔有率、融資成本、土地儲備格局、企業盈利能力以及不同城市的房地産市場均出現了分化。疫情之下,這種分化正在進一步加劇,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企業市場佔有率的分化格局

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2010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第一次突破10億平方米,之後房地産市場開始出現分化,百強企業以每年增長2.6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市場佔有率,從19.6%提高到2014年的34.7%。2015年之後房地産企業市場佔有率進一步快速提升,僅4年時間百強房企的市場佔有率達到61.5%,市場分化進一步加劇(下圖4所示)。疫情後,房地産市場開始恢復,2020年上半年,在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仍是負增長的情況下,按全口徑銷售額計算,排名前3大房企的門檻提高了8.9個百分點,前10大房企提高了6.2個百分點,頭部房企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高。

(二)企業融資成本的分化格局

房地産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在防控地産過度金融化與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政策下,房地産企業融資渠道收緊,融資難度普遍偏大,“馬太效應”凸顯,體現為房地産企業融資規模與融資成本的超級分化。

從融資規模方面看,由表1、表2可見,2018年百強房企國內信用債融資規模佔行業發行總量比重超過40%,海外債務融資佔行業發行總量比重則超過2/3;相較之下,中小房企融資能力及規模越來越弱。2019年,百強企業國內信用債發行規模佔行業發行總量的 37.1%,前10企業、11-30 企業分別佔比為11.1%、 14.0%;海外債發行規模佔行業發行總量的62.5%,前10企業、11-30企業分別佔比為27.7%、26.7%。

從融資成本方面看,由表3可見,房企融資成本隨著規模的增大而降低。2019年Top10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率均值為5.4%,顯著低於Top11-30企業的7.01%與Top31-50企業的7.30%。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近年萬科、保利、中海、華潤置地等頭部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均低於5%,優勢顯著。與2015年相比,2018年Top10企業信用債債務成本僅增加約1個百分點,而Top31-50企業則增加近2個百分點,融資成本分化加劇。

(三)企業土地儲備的分化格局

第一,企業規模越大,獲地的能力越強。土地儲備是房地産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如下圖所示,2012年以來百強房企中的前30企業獲得土地的能力不斷增強,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20年1-4月,僅排名前30的房企拿地數量佔到前50名企業拿地數量的84%。2020 年 1-5 月,前10 企業拿地總額3415 億元,佔TOP50 企業的 36.9%。房地産大企業在復産復工,增加投資的能力方面遠遠高於中小企業。

第二,大企業不僅拿地數量多,而且在地價方面優勢明顯。從樓面地價均值看,前10企業的土地成本顯著低於排名11-50企業,約為後者的30%-50%。2020年1-4月前10大房企拿地的平均樓面地價也遠遠低於其他規模企業,説明瞭土地成本在企業間的分化。

第三,大企業地級以上城市覆蓋率遠高於中小企業。大企業拿地的樓面地價均值存在成本優勢,並不代表這些企業是在低地價地區拿的土地,主要是由於這些大企業整合資源的能力較強、投資時點的把握能力較強。如表4所示,2019年前10大房企在地級以上城市的覆蓋率為36%,遠遠高於排名11-50的企業。

(四)企業盈利能力的分化格局

龍頭企業一方面受益於規模效益,土地成本、融資成本、期間費用等均處於行業較低水準;另一方面,通過優化管控模式、加快週轉效率等,降本增效,相比中小企業能夠更加有效促進企業盈利水準的提升。下圖顯示,2019年規模較大企業土地成本處於行業較低水準。前10 企業、11-30 企業土地成本佔銷售均價的比重處於行業較低水準,這為後期更高的盈利水準留足了更多的空間。

(五)不同城市房地産市場的分化格局

第一,不同城市供需關係分化明顯,城市市場過熱與趨冷並存。當前房地産市場的超級分化不僅表現在企業層面,也反映在城市層面。由於産業和人口的集聚特點所決定,不同城市房地産市場的供求格局差距很大,部分城市供求關係緊張,城市仍需採取限價控價的措施。而另外一些城市,由於經濟活力不足和新增人口的減少,房地産市場需求減弱,交易低迷,房價面臨下跌壓力。從下圖可見,2015年之後長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等地新增人口不減,佔比持續增大,支撐了當地房地産市場的發展。遼中南、哈長地區則面臨人口流出困境,這些區域的非省會城市的人口流出形勢更加嚴峻。

從具體的市場數據來看,2020年1-4月,在房價累計上漲的20個城市中,長三角城市有11個,佔55%(下圖所示)。而目前不少其他城市,特別是一些非重點都市圈的三四線還需依靠打折優惠,以價換量獲得銷售回款。

第二,不同城市房地産庫存和風險分化明顯。城市房地産市場的分化不僅表現在成交量和價格方面,還表現在未來不同城市房地産庫存和風險的差異。具體來看,截至2020年3月末,一線城市短期庫存去化時間為12.6個月,較去年四季度末提升0.1個月。二線代表城市短期庫存去化時間為10.6個月,較去年四季度末提升0.6個月。三四線代表城市短期庫存去化時間為13.6個月,較去年四季度末提升0.9個月,去化時間自2018年6月以來持續提升。

整體來看,我國房地産市場的超級分化將使調控的背景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大企業具有産品創新、服務效能優化、運營更加精細等優勢,土地、金融和市場資源將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在當前不確定性增大的環境下,大型企業把握機會的能力更加,也將進一步加速行業整合。另一方面,不同城市供需關係分化明顯,城市市場過熱與趨冷並存也意味著政策仍需保持定力,防範部分熱點城市短期內的市場升溫。綜合來看,在企業、城市超級分化的格局下,未來我國房地産市場行業將在較長時間內呈現出“市場超級分化與政策堅定調控”並存的特徵。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