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就業形勢已疲態初現,今年在疫情衝擊下更是急轉直下。目前雖有所恢復,但形勢依舊嚴峻,城鎮調查失業率仍維持在5.9%的相對高位,加上1.2%在職未就業者,真實失業率應不下7.1%。其他一些指標,如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數量、就業景氣指數等均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受就業不景氣的拖累,一季度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農村居民的降幅更大,説明農民工的就業受衝擊程度要大於城鎮勞動力。
但在就業遭遇上述困境的同時,領取失業保險的人數卻大幅下降11.45%,失業保險與失業率脫節,應引起警惕。這説明失業保險在蕭條週期中並沒有起到應有的兜底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失業保險的制度設計不完善:一方面是失業保險的瞄準精度不夠:以2.9億農民工和7800萬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為代表的高失業風險人員還較少被失業保險所覆蓋。另一方面,領取條件過於嚴苛。
當前就業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1、疫情對生活服務業衝擊最大,波及近2億人就業,其中至少有8000萬人從事高接觸服務業,並以住宿餐飲、家政服務、文化旅遊等為代表,這是就業的重災區。2、製造業也受到重擊,近1億人就業受影響,特別地,由於國際訂單銳減,出口部門2000多萬直接從業人員將直面就業困境。3、近3000萬家中小企業和7000萬個體工商戶步履維艱,隨時可能爆發倒閉潮,國民經濟就業海綿岌岌可危。4、從群體看,農民工就業問題最突出。在2.9億農民工中有近1億人廣泛分佈于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高接觸服務業和製造業中。一季度有30.6%農民工滯留于農村;二季度局部地區又出現返鄉潮。5、年輕人就業問題更嚴重,特別是大學生就業狀況堪憂,截止5月份,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只有23.5%。
縱觀2020年全年,就業壓力都會較大,因為測算表明,要滿足現有勞動年齡人口的就業需求,經濟增速仍需維持在4.5%左右,從目前情況看,難度太大。進一步,即便在未來1年內疫情得到控制,源於從經濟復蘇到就業復蘇有一個滯後過程,就業困境仍可能會持續2年左右時間,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此間,就業缺口未必表現為失業,也可能會通過隱蔽性失業的方式來消化,即用就業品質來換取就業數量。我們預測,調查失業率會大概率圍繞6%上下做波動,其餘壓力用隱蔽性失業來解決。2020年四季度是個極重要的窗口期,如果出現秋冬第二波疫情,現金流困境加上房租到期,可能會出現大面積的企業倒閉潮。若此,隱蔽性失業將失去存附的載體,顯性失業率將被動攀升。
面對上述局勢,保就業政策要更加精準,並與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等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政策的綜合效果。
我們建議:1、適當放寬失業率的錨定範圍,調高失業率的上限目標,讓積極就業政策更從容,消極就業政策更充分。有時候用失業保險來保民生比用大規模投資來保就業成本更小。
2、充實失業保險基金,擴大失業保險覆蓋範圍,簡化失業保險的領取程式,讓失業保險在蕭條週期真正發揮社會安全網的作用,而不是淪為擺設。
3、失業率調查不能只看顯性失業,還要監測隱蔽性失業。特殊時期,顯性失業率的意義已經不大,因為大量存在的隱蔽性失業是顯失業的蓄水池,隨時有顯化的可能。只有密切監測隱蔽性失業的變化趨勢,才能評估下一步顯性失業的變化動態,並推算失業保險的需求規模。
4、大力發展靈活就業,特別是新就業形態,與地攤經濟形成互補。
5、財政投資要更加突出就業彈性原則,不能再拘泥于增長效應、技術進步等傳統基準,體現特殊時期特殊舉措對投資的特殊要求。
6、精準推進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特別是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兩大群體,從多個維度擴崗、穩崗。
7、保市場主體就是保就業,但要有選擇性,對部分弱質企業,可以允許它們進入休眠狀態,以保存就業基本盤。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