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民間合作抗疫過程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出現以來,中美友好省州及友好城市等地方層面、醫務人員、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工商界、非政府組織、專家學者及普通民眾等民間力量通過慷慨捐贈、聲援支援、發揮所長、全力協調等多種方式相互支援抗疫,不僅推進了兩國抗疫進程,也為促進全球合作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
1.患難見真情:中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地方層面
最近,我們了解到中美兩國友好城市之間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我所在的聖安東尼奧市就是一個例子。當疫情在中國發生時,我們城市社區成員積極幫助其中國友城無錫市募集資金採購急需物資;而當無錫市形勢轉好,轉而向我們提供援助,承諾捐贈3萬多個口罩。這些富有同情心的交流合作是我們攜手應對現實挑戰的重要象徵。
——羅恩•尼倫伯格(RonNirenberg)
美國國際姐妹城協會主席,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市長
友城交流是民間外交的重要渠道,對於增進國家間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誼發揮著非常積極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許多中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地方層面間相互支援、相互幫助,生動演繹了以中美友城為主兩國地方間的“患難見真情”。
“友好城市”(FriendshipCity),是指中國縣級以上(含縣級)地方行政區與外國地方行政區之間基於增進友誼和合作互利,在平等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夥伴關係。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中美友好城市數量不斷增加。截至目前,兩國之間共結成了227對友好城市,其中包括50對友好省州和227對友好城市。加強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是確保中美關係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注:此段另外排版作為背景資料介紹。)
(1)豈曰無衣與子同“罩”:中美友城互捐防疫物資
2020年1月下旬,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武漢的醫療系統一時間幾乎陷入崩潰。隨後,湖北各地及中國多地也相繼陷入抗疫物資短缺的困境。面對如此深重的公共衛生危機,美國多個友好州市向其在中國的友好省市等地方層面伸出了援手。
此次疫情中,中國疫情最為嚴重的湖北省與美國俄亥俄州是中美之間建立的第一對友好省州。2019年9月,在中美建交40週年之際,湖北省與俄亥俄州也慶祝了雙方結好40週年,並續簽了友好協議。在得知湖北省疫情嚴重的消息後,美國俄亥俄州經濟發展署(OhioDevepmentServiceAgency)表示,俄州與湖北省互為友好州(省),願從該州衛生署與醫院調撥一批口罩和防護服捐贈湖北省。捐贈物資包括N95口罩1000個、外科面罩3000個、消毒濕巾8100包,以及防護服50套。該批捐贈物資已于2月10日運抵黃岡。[]除了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山東、河北、廣東、福建、四川、上海等許多其他省市也收到了來自美國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的防疫物資支援。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據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26日,除湖北外,我國各省市共接收來自其美國友好省州和相關組織的捐贈款項66.6萬元人民幣,捐贈物資包括計各類口罩171088個,防護服1300套,護目鏡893副,面罩1360個,以及價值20萬元人民幣的其他物資。隨著美國疫情發展蔓延,中國各地投桃報李,積極向美國提供防疫物資,支援美國人民的抗疫努力,共向美國友好省州和相關組織的捐贈共計各類口罩211.74萬個,防護服35937套,醫用手套13.6萬副,護目鏡30220副,鞋套2萬雙,面罩200個。
這些來自中國友城等地方層面的防疫物資上,很多還貼著印有中美兩國國旗、友城名稱和鼓勵話語的海報。這些鼓勵的話語雖十分簡潔,卻傳遞著團結定能戰勝病毒的信心和良好祝願。如在陜西省捐助給懷俄明州的物資上寫著“千里同好休戚與共(Weareboundtogetherthroughthickandthin)”,在遼寧省捐助給猶他州的物資上則寫著“遼河春風送暖鹽湖(FromLiaoning,Thisisourlove;ToUtah,Thisistheplace)”。
圖為陜西省捐贈懷俄明州物資。
圖為遼寧省捐贈猶他州物資。
許多美國地方政府在接收到物資後都通過媒體、視頻連線、感謝函等方式向中國友好城市表達了感謝。如當地時間4月1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州長賈裏德•波利斯(JaredPolis)在疫情發佈會上向中國湖南省贈送的1萬隻口罩表示感謝,而猶他州州議會則專門舉辦了物資接收儀式,並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向遼寧省致謝。[]
(2)“疫”中誰寄錦書來:中美友城相互聲援
中國出現疫情後,美國各友好省州與友好城市等地方層面也紛紛以慰問信、電話、視頻乃至議會決議案等各種方式聲援中國人民,向其在中國的友好省市表達慰問與支援。
隨著疫情在美國加速蔓延,中國許多省市也向美國的友好省州、友好城市送去慰問。根據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統計,截至5月26日,中國已有北京、上海、廣東、天津、重慶、浙江等16個省市向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華盛頓州、阿肯色州、內布拉斯加州等25個州發送了慰問函約44封,其中許多省市在早些時候也曾收到美方的慰問和物資援助。
所謂患難見真情,在病毒這個各國共同的敵人面前,中美一些友城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近。許多慰問信中真摯的祝願與感謝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遠隔重洋的兩地人民感到心靈上的溫暖。
(3)中國經驗的無私分享
隨著中國疫情逐漸可控,美國疫情迅疾蔓延,中國抗疫的寶貴經驗成為美國各地抗疫希望了解的內容。根據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統計,截至5月26日,中美友城機制下已舉辦2場多邊視頻會議,約16場雙邊交流會,還有2場雙邊視頻會議正在籌備中。各地方政府疫情防控部門負責人、一線的醫護人員、教育部門、經濟部門等多方面的人員均參加了視頻會議。通過視頻會,中國不僅分享了抗疫經驗,還探討了疫後復工復産複學等話題,為今後友城間更密切的合作奠定了基礎。
圖為安徽省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醫護人員與美國馬利蘭州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專家遠端視頻交流抗疫經驗。
案例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1982年與武漢市結好。1月27日,匹茲堡市市長BillPeduto對武漢市致信慰問,該市“兄弟情誼基金會”(Brother’sBrotherFoundation)向武漢捐贈了18萬個口罩和防護服。捐助行動獲得了匹茲堡市長辦公室、阿利根尼郡行政辦公室、姐妹城市協會、匹茲堡華人組織以及當地公司的大力支援及協助。該基金會“災難應對及戰略措施”項目的副總裁莎拉•博阿爾(SarahBoal)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該基金會從一月底便開始著手準備,此次活動獲得了匹茲堡市長辦公室、阿利根尼郡行政辦公室、姐妹城市協會、匹茲堡華人組織以及當地公司的大力支援及協助。當地華人、華僑在疏通貨運渠道、填寫入關手續以及跟中領館官員溝通的過程中為基金會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這次的疫情讓人們甚為難過,“武漢市和匹茲堡市之間存在著非常深厚和長久的情誼,這不僅是一個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也是一件深深影響了我們在大洋彼岸朋友的事情。因此,整個匹茲堡市的居民都團結了起來,伸出援手,盡力幫助受疫情影響的人們。”莎拉•博阿爾説,在災情發生之後,該組織就接到了不少熱心市民的電話,詢問是否需要聯繫在中國的朋友、需要他們做什麼等。此外,還有很多公司主動聯繫基金會,尤其是那些在武漢和匹茲堡都有行銷的公司。此外,匹茲堡的武漢同鄉會、中國文化中心、匹茲堡華人協會等組織還募集了近6萬美元,購買醫療物資後捐贈給武漢。
2.科學無國界:中美醫務人員及醫學研究者的默默堅守k
“我們在中國認識的人提供了幫助,他們從一開始就説:‘你們必須做好準備,你們必須積極主動。’我們聽了他們的話。”
——美國坦普爾大學醫院肺部中心主任傑勒德•克裏納(GerardJ.Criner)
如果説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堪稱“全球戰疫”,那前線的醫務工作者便是英勇的戰士,與病毒鬥爭,為生命護航。而中美相關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研究人員,也在另一片無形的戰場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為早日攻克病毒的堡壘,突破疫苗及相關藥物研發而協作奮戰。
(1)經驗技術交流:互助共通高效應對疫情
疫情在中國出現之初,當一些政客還在爭執不休時,中美兩國醫學界人士已開始合作研究,通過召開視頻研討會等方式分享經驗、知識及技術。新冠肺炎疫情迅猛發展之下,許多中美一線醫務工作者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和痛苦,也因防疫物資不足面臨更大的風險。他們以默默的堅守和付出為千千萬萬的生命保駕護航,他們是這場戰役中最可愛最可敬的人,他們也應當能夠了解到經過實踐檢驗過的相對有效的方法來更大程度地醫治患者和保護自己。在生命的價值與平等面前,醫學無國界,醫術當交流。
中國報告疫情較早,在防控疫情、治療病患等方面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中國醫務工作者也及時通過視頻研討、整理成英文手冊等方式分享中國最新研究成果、防疫理念及綜合舉措,為美國醫護工作者及相關專家送去了抗疫一線的寶貴經驗。
其中,北京時間3月19日晚一場備受矚目的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國際分享交流會以網路直播形式面向全球播出,包括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喬傑院士在內的多名中國專家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外國同行們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展開深入探討交流,近7萬名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與網友線上觀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赫爾曼會後表示,視頻會議召開及時,中方專家不遺餘力介紹經驗,分享的內容豐富詳實,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治療、疫情整體防控有著非常好的借鑒意義。
圖為3月19日舉行的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國際分享交流會網路直播截屏。
中醫藥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是一大特色和亮點。中國全國6萬多已治愈出院患者絕大多數使用過中醫藥。此前,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發佈消息稱,湖北省中醫藥使用率累計達到91.91%,方艙醫院中醫藥使用率超過99%,集中隔離點中醫藥使用率達到了94%。中國不僅及時主動同WHO合作,分享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有關情況,把中國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第七版)翻譯成英文、法文、葡萄牙文、日文、俄文、西文、匈文等多語種版本,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等還通過遠端視頻進行了數十次的學術交流,主動跟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分享救治經驗。中國已向日本、南韓、義大利、伊朗、新加坡等國家分享救治經驗。
3月18日晚,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會同上海醫療隊王振偉、中國中醫科學院董國菊、廣東中醫院周袁申主任,通過電視電話會議與美國同行們分享和交流了中醫藥抗疫的中國經驗。中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已經向義大利、法國等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捐贈中成藥、飲片、針灸針等藥品和器械;選派中醫專家赴義大利、柬埔寨等國支援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醫務人員及專家學者而言都是一種新的疾病,措手不及的慌亂將意味著更多生命的隕逝,有效的醫治和研究則需要對病毒有更多情境的了解。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中美醫務工作者及專家學者能夠進行更多更細緻的交流合作。所幸,當政治在劃分“敵我”,醫學的對話從未終止,始終熱絡。
(2)藥物疫苗合作:優勢互補合力推進創新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類面臨的危機,中美合力應對、優勢互補有助於加快研究步伐。當前,中美兩國醫生和科學家的合作已擴展到開展全方位新冠肺炎科研攻堅上,將為理解病毒基礎結構和表現,尋找疾病檢測和治療方案提供支援。
儘管從實際利益出發,中美相關研究機構及企業之間在疫苗及醫藥研製方面存在競爭,但對生命的尊重與責任始終應是醫學界的倫理底色。正如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中所説,新冠病毒疫苗研發不是中美之爭,而是人類與病毒之爭。哪個國家率先完成疫苗研發並投入使用,都是對人類抗擊疫情的積極貢獻。人類正在同病毒賽跑,每天都有鮮活的生命被病毒無情奪走。疫苗是戰勝病毒的關鍵。我們期待疫苗研發領域有更多的捷報頻傳。我們也期待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為推進疫苗研發等全球抗疫合作添磚加瓦,共同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案例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葉柏新是一位“80後”醫生,今年年初結束歸國探親假期後返回美國繼續訪問學者的交流。疫情在武漢出現後,他非常擔心,一直在爭取儘快回到武漢。回到武漢後,他開始聯絡相關負責人擴容微信群。一夜之間,500位中美兩國的醫生加入,一個群逐漸擴充為兩個、三個、四個,分別側重於醫務人員防護、診療方案探討、學術交流等專業內容,志願者團隊在群裏幫助溝通協調,多位持續奮戰在國內抗疫一線的醫療專家也加入其中。截至4月1日,已有全球2000多名醫生加入交流群,已統計的1367名用戶中,包括來自美國加州、紐約、新澤西、華盛頓等地區的621名公立醫院、私立醫院的醫生,以及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瑞典、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生,485名中國醫生也加入其中。
除了抗疫經驗、資訊分享,葉柏新和團隊還通過廣泛徵集提問初步設置了多個專題講座的主題,一系列講座已被提上議程,內容將涵蓋提升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非感染科或呼吸科的醫生赴前線支援該如何進行自我防護、病區改造與病人管理等。他還期待建設一個虛擬報告廳,為海內外醫生提供更優質的線上學術交流活動,甚至促成遠端會診。
圖為葉柏新醫生展示其所建微信群。(圖片來源:新華社)
“海外的同胞曾經幫助過我們,那麼此時此刻他們遇到了困難,我們就應該站出來幫助他們,這麼一呼籲大家就都站出來,這是很難得的。”葉柏新在接受課題組的採訪中表示,這是一個相互交流、攜手抗疫的過程。新冠病毒對美國醫生來説是新的疾病,中國抗疫一線醫生及專家將相關經驗和知識傳遞給對方,可以讓美國的醫生快速進入狀態。他特別強調,武漢醫生其實傳遞的是一種信念和信心。與此同時,美國醫生的一些經驗體會、研究結果也可以通過交流增加中國醫生及專家對病毒的認識。
“醫學話題以及科學話題是可以超越國界的,不帶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和種族歧視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因為它包含的是人道主義精神。”葉柏新十分感慨,儘管面臨語言、文化,以及相互信任的挑戰,全球的醫務人員可以因一個流行病通過網際網路聚集在一起,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
3.打滿全場: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
“我們正在經歷一生才碰到一次的危機,需要相互合作,不應相互指責。在防止種族主義擴散方面,我們繼續保持警惕。同時,要減緩疫情傳播,最終找到治療方法和疫苗,我們必須投入一切力量,所有人都要參與,而且不應加劇焦慮和恐懼。此刻,我們應該團結起來,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找到方法,解決我們面對的共同挑戰。”
——美籍華人組織美國百人會(Committeeof100)聲明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出現以來,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從上半場“救中國”到下半場“救美國”,成為中美民間抗疫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位於中美跨文化交流一線,是美國當地人認識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炎黃子孫的血脈中總是流淌著家國情懷和誠摯善意,每當災難降臨或國家需要,總能凝聚並釋放驚人的力量和善意。
(1)上半場:馳援中國盡顯家國情懷
疫情在中國出現初期,武漢等地面臨著抗疫物資極其短缺的難題。災難面前,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展現出了馳援國內的堅定信念和團結力量。
許多在美華人華僑通過同鄉會、同學會、職業協會等自發組織募捐活動,購買口罩、護目鏡等防護物資,並通過紅十字會等途徑將防護物資一批批地寄送至國內。除了一些機構組織,還有許多團體是因疫情而臨時組建,他們當中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也有稚氣未脫的年輕志願者,為將一箱箱物資及時運出、送達而夜以繼日地忙碌。
“北美有許多募捐團體,有企業發起的,有專門的慈善機構,還有各類校友會、同鄉會。”一位志願者在接受採訪時説,他們募集到物資,但沒有精力或不知道如何進行包裝並運送到國內醫院,就將物資交給他們這樣的年輕志願者處理。因為收到的捐贈物資比較雜,需要根據醫用、非醫用,以及各種不同用品種類進行分類,重新打包,填寫面單,進行登記,並將資訊反饋給捐贈者。
圖為克裏夫蘭醫學中心中國學聯和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中心志願者給湖北捐贈物資(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或許是親友、是校友、是同鄉、是同事,或許只是原本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都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而忙碌起來,團結起來,分工協作,緊鑼密鼓。對於他們來説,縱使忙碌疲憊、捐款捐物,唯願疫情退散,國土安寧,同胞安康。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華人華僑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總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源於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這份家國情懷固然有著對祖國的深情和眷戀,但也包含對所生活之地家園的熱愛與關切。
(2)下半場:助力美國凸顯深沉關切
對許多在美華人華僑來説,中國是其始終牽掛的祖國,而美國是其生活的家園,是其“第二故鄉”,中美兩國都安定祥和是其希望看到的。
進入3月,在美國新增病例急劇攀升、防疫物資極其短缺之際,政府從重新調配大批醫療物資到下發之間,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面對驟然加劇的疫情,時間就意味著生命。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經歷了此前採購物資支援武漢,已對資金籌集、物資採購、運輸及對接等有了較多經驗,他們再次積極募集資金、採購醫療物資。
3月18日,家住馬利蘭州蒙哥馬利縣的趙亮在眾籌平臺發起“華人支援醫院”行動捐款的當天,美國新冠確診人數不足1萬。三周以後,當志願者團隊將採購到的11萬多個外科口罩、3000多個N95口罩和其他防護物資分批送往周邊的12家醫院時,美國新冠確診病例已經以幾十萬計,並繼續增長。
圖為“華人支援醫院”捐助團隊將物資送到馬利蘭州醫院。(圖片來源:參考消息)
許多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通過微信、GoFundMe等平臺籌措資金,建立起龐大網路,調動在美中兩國的關係,以高效成熟、公開透明的運作,為美國各地有需求的醫院、社區、養老院等及時送去了大量防疫物資,解了燃眉之急。在美華人群體不同團體間還常常互幫互助,分享最新貨源和運輸資訊。例如,舊金山華埠各界,包含政界、小區服務機構和醫療團體,宣佈成立“華人小區抗疫聯盟”,傳播華裔小區關心的疫情資訊,解答疑問。
圖為紐約華人直捐團隊的送貨地圖。(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個人之力看似微小,一旦組織起來,也可以發揮很大的實際作用。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一點一滴的善舉打動著周圍的人,也傳遞著溫暖與希望。
(3)以誠摯善意回應偏見與指責
疫情面前,美政府就病毒起源及防疫措施對中國多有指責,一些美國民眾在固有偏見及輿論引導下對中國人的好感度也有所降低,甚至出現了針對中國人的污名化及人身攻擊現象。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deBlasio)日前多次譴責針對亞裔、尤其對華裔的歧視現象,並稱“這不可接受”。[]
儘管面臨不被理解、安全環境惡化的境況,許多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還是凝聚起來,為籌集善款、採購及運輸物資而奔波。他們儘管是黃皮膚、黑頭髮,但生活在美國的土地上,也熱愛這片土地,這裡有他們熱愛的工作、家人和朋友。
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在美國工作、學習、生活,許多人親身經歷了美國抗疫一線,用文字或視頻記錄下了他們見證的美國抗疫真實場景,併發表在媒體及社交平臺,為兩國民眾加強互相理解和互相幫助作出努力。他們用真誠和友善搭建溝通的橋梁,化解文化差異、資訊隔閡造成的誤解,在點滴言行中增進著兩國人民間的理解與互信。
陳營冰是一名在美國加州抗疫一線工作護士。在高強度的工作之餘,他寫下了《我在美國疫情一線當護士》一文,記錄美國抗疫的真實場景。他在文中講到,他所在的弗雷斯諾(Fresno)社區醫院是加利福尼亞州中西部最大社區的醫院,目前已經測試了3000多例,大約120多例確診病例。許多國人曾對為什麼美國人不願意戴口罩發出疑問。陳營冰在他的記錄中,回憶了他所親歷的“口罩爭議”。
在美華人群體的善舉在真實地幫助著有需要的人,也得到了許多人的肯定和稱讚。美國媒體福克斯網路(FoxNetwork)在報道華人團體的捐助行動時説,華裔美國人群體因疫情遭受了不公對待,但他們卻借助與中國的緊密聯繫,採購到大量物資捐給醫院,讓醫護人員不勝感激。報道稱讚華人寬廣的胸懷,也感謝華人對當地社區作出的貢獻。[]
協助在美華人轉交部分物資的洛杉磯市議員辦公室社區事務主任加布裏埃爾•梅迪娜對華僑華人表達了深深的謝意。她説,收到物資的警員、消防員和其他奮戰在一線的抗疫人員都非常開心。“你們無法想像你們的善舉發揮了多大的作用!”一家老人院在接收2000個口罩後回信寫道:“如今很難找到這些有助於保障老人安全的防護用品。謝謝你們這個群體,謝謝你們的關愛與慷慨。”[]
有句話説,“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同胞打全場。”的確,面對這場疫情,儘管也會焦慮不安,甚至面臨譴責與人身攻擊,在美華人華僑及留學生群體仍以勇氣和善意交出了漂亮的答卷,也仍將為中美及國際抗疫合作貢獻更大的力量。
案例
家住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的蘇曦是一個捐助團隊的組織者。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開始他在美國買不到口罩,就向國內親朋好友求助,結果得到各路支援。考慮到自己用不了這麼多,他就在孩子的家長群裏發佈了免費送口罩的資訊,結果當醫生的家長告訴他,周邊醫護人員急需口罩,請求他幫忙採購醫用口罩。
於是蘇曦在孩子的家長群裏號召,徵集了20多名志願者,于3月19日臨時組建了一個口罩捐助群。這一團隊正在對當地的醫護人員進行“精準”捐助,主要面向弗吉尼亞州、首都華盛頓的醫護人員,還有一些捐給馬利蘭州、疫情嚴重的紐約州等。
目前,這個自發組建的團隊已從山東採購了1.2萬個外科口罩、從廣東採購了約400多個工業用N95口罩,其中大部分已送到急需的醫護人員手中。粗略估計,已有超過200名當地醫護人員接受了捐贈。
一名內科醫生4月7日發來郵件説:“感謝你們慷慨的捐贈!過去兩周我都戴著同一個口罩給病人看病,因為實在沒能買到新的口罩。”一名華人醫生認購了100個工業用N95口罩捐給她的同事。“這次美國疫情,華人醫生是絕對的中堅,他們保護了自己的同事。”蘇曦説。
一名醫生4月8日發來的感謝信讓蘇曦印象深刻:感謝你的週到考慮和慷慨,“我們將永遠欠你的”。在這麼多人都只關注自身的時候,你無私的舉動生動體現了人性的至善。等疫情過去,希望能與你見面,和你握手,當面道謝!
4.承擔社會責任:中美工商界積極行動
“這是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面臨的一次流行病大挑戰。時至今日,這已經不再是任何一個國家能自己解決的挑戰,而是需要我們所有人一起攜手應對。此時此刻,不分你我共用資源,交流抗疫經驗和教訓,我們才有機會戰勝這次災難。Unitedwestand,dividedwefall!”
——馬雲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
企業雖以盈利為目的,但植根于社會,也需回饋于社會。面對各種突發性社會災難,經過市場淬煉的企業能夠以較強的經濟實力、高度的專業性及高效率實現快速反應,為應對災情提供大力支援。在這次疫情面前,中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商業力量在資金、物資、調配、組織、技術使用上的效率優勢,支援兩國的抗疫行動。
(1)公司的力量:捐款捐物,但不止于捐款捐物
在此次疫情中,中美企業向兩國人民捐贈了大量的資金和物資,為緩解疫情期間物資短缺,特別是保障醫療及防護物資的供應,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醫療、物流、製造等領域的企業更是在疫情期間發揮其專業能力,展現出了強大力量。
美國在華企業對中國疫情的響應速度快,援助規模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截至2020年2月17日,就有103家美國企業捐款捐物,總額達5.38億元人民幣,佔外企捐贈總額的25.74%,位列外資企業第一。Citadel、微軟(Microsoft)、A.O.史密斯(A.O.Smith)、強生(Johnson&Johnson)、通用電氣(GE)、雅培中國(Abbott)、霍尼韋爾(Honeywell)、可口可樂(Coca-Cola)、安利(Amway)等公司捐贈金額(含物資折價)都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除了資金捐贈和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的捐贈,許多美國公司還發揮專業優勢,從多個角度和層面支援中國社會。例如,一批頂尖的美國醫療健康企業如GE醫療、強生、雅培醫學、賽諾菲(Sanofi)積極向武漢等地捐贈病毒檢測等醫療設備、檢測試劑、抗病毒藥物等物資,並啟動疫苗的研發工作;聯合包裹(UPS)、聯邦快遞(FedEx)兩大美國物流業巨頭利用其遍佈全球的物流網路為中國快速運送了大量物資;可口可樂、瑪氏(Mars)等快消品公司為前線送去了飲料、能量棒等物資,幫助抗疫工作者快速補充水分和能量;惠普(HP)、戴爾(Dell)等企業為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捐贈了大量的電腦、印表機等辦公設備;而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多個俱樂部則在比賽時上打出了“武漢加油”“眾志成城”等暖心字樣。
圖為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在比賽時打出“武漢加油”字樣。
中國在美投資經營的企業在規模上和盈利水準上與美國在華企業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論投資的大手筆,福耀在美國投資約為二三十億人民幣,不如特斯拉在上海投資的十分之一;論規模,通用汽車2019年在華售出300多萬輛汽車,而在北美建廠的比亞迪在過去幾年面向加拿大和美國售出的電動大巴只有幾百輛。即便如此,中國企業依然積極行動起來,不論是在美國有無投資,都在努力發揮中國製造大國的優勢,加緊時間生産,提升呼吸機和醫用口罩等重要物資的産能。
據艾媒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年産口罩約50億隻,約合日産量1370萬隻。到2月29日,日産口罩數量達到了1.16億隻。據商務部數據,5月初中國日出口口罩超過10億隻,有效地支援了包括美國和日韓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抗疫工作。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5月25日記者招待會上透露,中國在疫情期間向美國出口的口罩已超過120億隻,相當於為每個美國人提供了將近40隻口罩。這其中,大量非醫療物資企業轉産口罩和呼吸機,體現出中國企業能力的,是中國製造業的強大供給能力和靈活性。
哈藥集團董事長張懿宸在得知耶魯大學校醫院防護物資緊缺後,向耶魯大學緊急捐贈1萬隻醫用防護口罩及一批防護服。圖為耶魯大學校醫院醫務人員在收到物資後表達謝意。
(2)商會的力量:中美企業與當地政府、社區的橋梁紐帶
商會作為企業與當地政府、社區的橋梁紐帶,可以為企業在政府、社區、市場之間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可以把分散的資源和單個企業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可以對企業發展、政府決策、公眾輿論起到引導作用。中美商會組織在此次疫情中積極發揮自身所長,為中美民間合作抗疫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國的商會組織十分發達,在中國就設立了中國美國商會(AmChamChina)、中國西南美國商會(AmChamSouthwest)、上海美國商會(AmChamShanghai)等多家商會,並在美國成立了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theUS-ChinaBusinessCouncil)。疫情在中國出現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美國商會、中國西南美國商會等商會都在其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推出了相關抗擊疫情的企業捐贈指引專頁,鼓勵其會員企業通過捐款、支援醫療設備等方式,在美國或直接在中國國內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據美國駐華大使特裏•布蘭斯塔德(TerryBranstad)介紹,疫情在中國出現後,中國美國商會會員公司向武漢和其他受災地區捐贈了超過7400萬美元的現金、個人防護裝備和其他醫療用品。
同時,各商會也向其會員企業發送最新建議,幫助美國在華企業保護其員工、顧客和當地社區,並協助生産和運送重點醫療防控物資和生活必需品,間接維穩全球價值鏈。
此外,美國商會還在其會員企業中開展調研,了解評估疫情的影響。中國美國商會3月25日發表了《新冠肺炎疫情60日商業影響縱覽:3月快速調研結果》。調查結果表示,87%受訪企業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過一定形式的支援。而其4月30日發佈的年度報告《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則顯示在華美企對中國市場依然抱有信心,約35%的會員企業將中國市場視為排名前三的投資重點。[]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葛國瑞表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已逐漸好轉,中國正努力重啟經濟,商會願意繼續與中國和美國相關部門合作,為在華美國企業尋求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
美國中國總商會(CGCC)和總商會基金會則在美國疫情暴發後第一時間聯繫各方資源,購買符合要求的醫療物資捐贈給全美各地醫院。3月31日,美國中國總商會向全體會員企業發出了倡議,呼籲在美中國企業為支援美國社區盡一份力。在美國中國總商會的組織下,截至2020年6月8日,總商會基金會、總商會各分會以及會員企業已向美國21個州的50余家醫院、診所,和20余家政府機構及非盈利組織捐贈醫療物資。物資包括:N95口罩、手術口罩、醫用防護服、醫用手套、醫用護目鏡、消毒用品等;物資總數為:3,853,999件;總價值約為3,524,329美元。
美國中國總商會對捐贈流程進行了詳細説明,以提高效率,讓捐贈在最短時間到達醫院。同時,商會提示由於抗疫一線情勢緊張,鼓勵會員企業直接進行物資捐贈。此外,商會還定期公佈捐贈進展和明細,做到了公開和透明。美國中國總商會的捐贈行動已被100多家媒體報導或轉載,受到了廣泛關注。
(3)科技的力量:用技術為抗疫行動賦能
在此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美工商界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一批高科技企業積極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最新科技,推動各國抗疫資訊的交流共用,助力藥物的開發,展現了“科技抗疫”的力量。
微軟公司就在捐款捐物之外,為一線定點醫院建設的傳染病區構建基礎資訊系統,提供數據管理方案,控制機器人進行自動化消毒,幫助一線醫護人員實時協同協作,高效呈現數據;與多地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及衛健委展開闔作,開發疫情數據分析決策平臺;組建300多位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的註冊心理諮詢師組成志願者團隊,借助微軟網路服務,為奔赴疫情防控一線的醫務人員及其家屬、確認患者、疑似患者及易感人群,開通了24小時不間斷的電話和網路心理諮詢服務熱線;開展防疫資訊實時互動開源項目,並提供免費Azure雲計算資源,幫助企業客戶打造一站式防疫資訊分享平臺,在疫情期間為企業內部提供安全準確的資訊發佈和傳遞渠道。
而美國知名的遠端會議系統Zoom在疫情期間也免費開放給所有用戶使用。其在中國官網上寫到:“即日起至疫情防控解除,Zoom向全國人民提供不限時長、免費的線上視頻會議服務。”這一舉措,為中國民眾居家辦公、學習帶來了方便,更因為其在全球的普及性,為疫情期間中外各界交流提供了技術保障。
無獨有偶,中國的兩家網際網路高科技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也積極利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3月21日,微信聯合Facebook、微軟等各大科技網際網路平臺共同發起一項科技公益倡議,邀請全球各地開發者一起參與一場“馬拉松”開發比賽,用代碼“戰疫”。隨後,騰訊上線“TogetherWeCan”全球戰疫資訊平臺,通過全面開放平臺技術能力,其中包括小程式代碼戰“疫”、醫療資訊服務、線上辦公支援三大板塊,其中,騰訊健康開源新冠肺炎疫情模組國際版,支援以地圖和數據統計曲線展現全球疫情統計數據,涵蓋新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治愈數、死亡數等統計維度。[]
圖為“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用平臺”網站首頁截圖。
3月27日,阿里巴巴上線了“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用平臺”(GlobalMediXchangeforCombatingCOVID-19,簡稱GMCC),旨在為世界各地的一線醫生和護士提供抗疫實戰經驗分享和線上交流協作平臺,為醫療科研機構提供AI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能力支撐。截至4月28日,已有來自近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抗疫醫生志願加入到這場由中國發起的全球最大線上抗疫公益行動中。
圖為“全球新冠肺炎實戰共用平臺”展示的一本防疫手冊。
案例
高通(Qualcomm)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致力於發明移動基礎科技,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連接、計算與溝通的方式的跨國公司。作為植根中國20餘年的高科技跨國公司,高通曾與公益組織合作開展過大量公益項目,利用自己先進的移動技術去承擔社會責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出現後,高通也密切關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積極馳援武漢。
在接受課題組的採訪時,高通負責企業社會責任的曹楠經理介紹了高通援助武漢的過程。“早在1月29日,高通即表示捐款700萬元人民幣,支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考慮到抗疫前線物資的緊缺性,高通將款項捐贈給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並將此善款用於負壓救護車的採購。2月6日,由高通善款購置第一批10輛負壓救護車抵達了抗擊疫情一線醫院——湖北省武漢市急救中心,對於感染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轉運發揮了重要作用。“紅十字會的積極配合與迅速反應確保了醫療物資及時運抵湖北並投入使用,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楠經理介紹説,截至3月中旬,高通支援的20輛救護車和1,864件防護服已全部提供給武漢市急救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及其他湖北醫院使用。
“國內學校普遍轉向線上教育時,一些困難家庭的孩子因為缺少智慧手機等終端設備,不能保證正常的線上學習,無法享有均衡的教育機會。”曹經理介紹説,自2006年以來,高通即開展致力讓無線技術惠及全球欠發達社區的“無線關愛”計劃,已在全球47個國家共計開展120多個項目。在中國,“無線關愛”計劃共計開展了17個項目,惠及超過百萬人。疫情期間,高通仍一如既往地關注偏遠地區的人群。為此,高通公司攜手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向黑龍江省同江市捐贈聯想筆記型電腦150台及其他智慧電子設備400余部,進一步踐行其“無限關愛”項目的理念。
左圖為為高通在疫情中捐贈的電子設備,右圖為高通捐贈購買的負壓救護車。
5.不畏浮雲遮望眼:中美智庫、高校學者的理性聲音
“疾病具有政治性,並且會引發政治行為——應該沒有人會反對這一點。它們令人們脫離正常工作,並毫不受控制地奪取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對最脆弱的人卻給予最重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災難需要各國政府運用行政力量給予最強的回擊,形成一個有力的、多層次的、跨國的、協調一致的應對機制。
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應通力合作,避免採取為其黨派利益服務的策略來平息新冠肺炎疫情;應將力量集中在照顧他人和整合疾病預防資源上,而不是用於提升支援率、清算報復或針對國籍與種族的妖魔化。”
——中美學者公開信[]
目前中美兩國關係處於重大歷史關頭,兩國國內關於中美是否應繼續合作的討論,各種聲音穿插交織,各種“陰謀論”層出不窮。面對這些負面甚至極端的言論,來自中美智庫和高校的學者群體發出了“中美應合作共同抗擊疫情”的理性聲音,希冀喚醒因恐慌、焦慮而不知所措的人們。
(1)三封公開信:中美學者呼籲中美合作抗疫
疫情期間,中美學者接連發表了3封公開信,幾百名中美學者聯署,雖然具體觀點存在差異,但共同的目標是呼籲中美開展合作,共同抗疫。
4月2日,國際知名期刊《外交學人》(theDiplomat)刊發百名中國學者聯名《致美國人民的公開信》英文版,呼籲中美攜同抗疫。聯署學者來自哲學、政治學、醫學、經濟學、國際關係學、社會學、法學、傳播學、軍事學、科技等領域,其中包括多位來自武漢的大學教授。
圖為4月2日公開信網站截圖。
中國學者們在這封公開信中表示:“抗擊新冠疫情是一場漫長與艱辛的全球持久戰。各國應該團結、合作,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諉、指責。病毒沒有國界,愛也沒有國界。中美作為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用合作去影響世界,在共同的抗疫進程中,尊重科學,珍惜生命,讓各國人民免受更大的傷害。”
中美兩國之間固然存在挑戰,但面對疫情這一共同的敵人,應擱置爭議、形成合力。百人信聯署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疫情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全球必須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才能戰勝疫情,其中中美的合作一定具有關鍵意義。希望美方兩黨精英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並公開呼籲,這是務實的,是全世界樂見的。
中國學者在聯名信中表達的對中美合作的強烈意願並非單方面的。4月3日,近百名美國前高官和對外關係專家發佈題為《拯救美國、中國和全世界的生命》的聯名公開信,同樣呼籲中美合作抗疫,並表示美國兩黨廣泛支援這種合作。“當前世界處於百年一遇的全球病毒大流行之中,威脅著數十億人的生活與生命,這種冠狀病毒跨越國界與國籍。沒有美中之間某種程度的合作,抗擊病毒的努力都不會成功。”這封公開信中表達的合作精神是對中國學者聯名信的回應,在疫情投下的灰暗陰影中照進了一束理性和希望之光。
圖為4月3日公開信網站截圖。
本次就新冠肺炎疫情發表的公開信,在聯署人員的級別上遠遠超過了2019年7月《華盛頓郵報》刊登的呼籲美中兩國應避免貿易戰的公開信,在美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簽名者包括前國務卿、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國防部長、財政部長、衛生部長、貿易代表、國土安全部部長以及至少三位美國前駐華大使。這封聯名信發表當日,美國駐華使館也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發佈蘭斯塔德大使的文章,呼籲美中兩國“向前同行,繼續找出共同合作的方法”。
進入5月後,全球疫情雖出現好轉態勢但疫情長期存在可能性卻在提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或將超出各國預期的局面,中美兩國進一步合作抗擊疫情的意義更加顯著。美國時間5月1日,《紐約時報》刊登了題為《學者的呼籲:美國和中國應合作對抗全球疫情》的聯名公開信,70多名中外學者共同署名。
圖為5月3日公開信網站截圖。
正如信中所寫,“一些關係需要多年積累才能建立,但在頃刻間就可以被摧毀”。中美兩國關係從“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球外交開始,在40年的接觸、對話與交流中積澱發展,中美兩國人民也在這一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面對疫情,中美兩國的關係應更近一步,而非背向而馳。就像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期間放下對抗,合作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消滅了天花這種烈性傳染病一般。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百年難遇的全球大流行病,中美兩國也可以齊心協力推動人類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危機。
(2)百場“雲”論壇:中美智庫“二軌”交流凝聚合作善意
在疫情期間,國際旅行面臨著巨大挑戰,中美兩國交往受阻,中美兩國智庫充分發揮了橋梁與紐帶優勢,為雙方保持溝通,凝聚共識,傳遞合作聲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月20日,美國媒體《今日美國報》(USAToday)發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Institution)主席約翰•艾倫(JohnAllen)題為《疫情面前,美中須展現全球領導力並攜手合作》的署名文章。[]他回顧了美國在印度洋海嘯時展現的全球領導力,也回顧了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卡特裏娜颶風出現時,中國對美國的慰問和幫助,進而呼籲美中兩國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匯聚起彼此重大的科技力量,儘快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國際突發事件制定共同路線。
當全球疫情形勢逐漸嚴峻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發表《拉響G20“警鈴”》,建議立即啟動二十國集團(G20)協作機制,特別是中美要找到合作的方式。[]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則建議特朗普政府立即中止對來自中國的醫療用品加徵貿易戰關稅。[]與之對應,中國智庫和高校也在為推動中美抗疫合作持續發聲。全球化智庫(CenterforChinaandGlobalization)對疫情發展進行追蹤研究,在《加強多層次國際合作,抗擊全球疫情》報告中建議中美兩國不僅應共同抗擊全球疫情,還應在以後全球秩序的恢復和發展方面作出共同努力。
截至目前,中美兩國眾多智庫和高校等機構進行了持續的研究和交流對話活動,舉辦了近百場“雲上”研討會,為各界專家搭建交流平臺,共同討論如何推進中美合作,並應對疫情對全球公共衛生、世界經濟、地緣政治、科技創新、人才流動等各方面帶來的危機。通過線上研討會和“雲”論壇的形式,中美智庫為兩國合作和全球抗疫進行了深度分析並提出了許多有益建議。
疫情暴發後,截至5月底,全球化智庫(CCG)舉辦了十余場線上研討會,其中六場聚焦中美合作,涵蓋抗疫合作與經驗分享、疫情對雙邊關係影響、人才流動、經貿合作、中美教育合作等領域,為推動中美合作發出了重要正面聲音。世界貿易組織(WTO)副總幹事AlanWolff,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美國前代理貿易代表WendyCulter,前世貿組織上訴機構首席法官、中佛羅裏達大學全球事務特聘教授JamesBacchus,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總裁高級顧問、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名譽校長MarkWrighton,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昆山杜克大學常務副校長DenisSimon,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前世界銀行駐華代表DavidDollar等中外嘉賓在研討會中都發出了中美應該在公共衛生、貿易、教育、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都加強合作的呼籲和建議。
圖為CCG舉辦“新冠肺炎如何改變國際教育未來藍圖”線上研討會現場。
“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中美間的協調與合作對全球抗疫,維穩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和産業鏈以及為疫情後的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均十分重要”,CCG理事長王輝耀在一場“雲”論壇上如是説。
案例
4月3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L•桑頓中國中心(JohnL.ThorntonChinaCenter)舉辦了“亞洲抗疫經驗研討會”,通過網路平臺邀請中國、日本、南韓以及新加坡的醫學專家分享抗疫經驗,與會小組成員呼籲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密切合作,抗擊這一流行病。
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R•艾倫在會上表示,“如果我們利用這個機會進行合作和協調,而不是責怪別人、推卸責任和拒絕合作,我們就有機會變得更強大,通過國際合作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努力尋找新的藥物、抗體和疫苗,這些藥物、抗體和疫苗不僅對這種病毒是最理想的,而且對這種冠狀病毒譜係也是最理想的,因為下一次大流行可能並不是完全來自這種冠狀病毒”,哥倫比亞大學瓦傑洛斯醫師和外科醫生學院艾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DavidHo在會上表示。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傳染病科主任、上海新冠病毒治療督導小組主任張文宏則在會上指出,“中國剛剛經歷了一個非常黑暗的時刻。現在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蔓延,我認為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抗擊這一疾病,我希望……中國作為最先出現疫情的國家,其應對經驗能夠為其他國家提供參考”。
倫敦國王學院大學人口健康研究所(King'sCollegeLondonUniversityInstituteforPopulationHealth)教授兼所長澀田健二(KenjiShibuya)表示,“患者、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和整個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對於應對醫療危機至關重要。”
6.靈活、高效和自覺:中美非政府組織、慈善基金會的表現
希望人們正確看待疫情,新冠肺炎即使不發生在中國,也許某一天也會發生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所以,這不僅是中國的事情,也是世界的,大家現在更需要的是聯合起來,一起應對疾病,而不是對中國和中國人民有異樣的眼光。
——醫療共用組織負責人查爾斯•雷丁(CharlesRedding)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美兩國致力於公益事業的非政府組織均在不斷增加,也日益走向成熟完善。這是一支積極高效、專業靈活、潛力巨大的生力軍。在此次中美民間抗疫合作中,非政府組織及慈善基金會迅速的反應、高效靈活的組織體系、豐富多樣的合作方式以及在大輿論環境不利情況下繼續推動合作的堅韌決心,都讓我們看到了民間力量在全球性挑戰與災難面前的強大。
(1)非政府組織天然具有人道主義救援優勢
長期的人道主義援助工作者,在災難和危機來臨之時總是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能夠快速反應,提供支援。美國的慈善事業發達,慈善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具有身份和跨領域優勢,眾多慈善基金會是美國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力量。中國慈善事業近年來也在努力向前發展,具有極大潛力。此次疫情中,中美慈善基金會不僅對捐贈資金與抗疫防護裝備,還加速了中美疫苗研發合作進程,幫助中美民間構建互助網路,持續推動中美民間友誼的向好發展。
在疫苗研發、臨床治療、病毒基因篩選等醫療研究方面的持續投資對控制當前疫情蔓延、防止疫情二次暴發至關重要。一些慈善基金會長期背靠大型企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救援、分發和研發優勢,且作為長期儲蓄大量資金的公益機構可以很快地將資金同時分配到抗擊疫情第一線和研發機構的後期研究,在支援相關科研與構建跨國技術合作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時還可激發商業資本投入到社會建設投資中。
(2)快速反應和靈活捐助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出現後,許多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紛紛聯絡中國疫情嚴重地區的政府及醫療機構,及時組織線下及線上志願者項目,開展針對性救助,幫助中國渡過疫情難關。在資金捐贈上,醫療共用組織(MedShare)、美中關係委員會(NationalCommitteeonUnitedStates-ChinaRelations)、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BusinessCouncil)、美中友好城市協會(Sino-U.S.SisterCitiesAssociation)、美國美華友好協會(US-SinoFriendshipAssociation)等機構在中國報告疫情第一時間向湖北省友協、湖北省紅十字基金會、湖北省慈善總會及武漢各醫院捐贈上千萬人民幣幫助中國抗擊疫情。[]其中,玫琳凱中國慈善基金會在1月24日晚上即宣佈,向中國的非政府組織愛德基金會緊急撥付了100萬元善款,用於購買防護及消毒用品馳援武漢。此時距離武漢封城過去還不到48小時。
圖為醫療共用組織(MedShare)對武漢進行醫療物資捐贈。(圖片來源:MedShare官網)
一些慈善組織也關注重災區醫療人員需求,為特定醫療機構等重災區組織捐贈醫用防護用品。在湖北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直接救助組織(DirectRelief)、LEAP計劃(LEAPInitiative)等美國非政府組織了解到湖北當地醫護人員及非醫院一線抗疫人員的缺乏防護用具,便迅速向定點醫院捐贈了數十萬件符合抗疫標準的N95口罩、防護面罩、護目鏡、一次性防護服、醫用外科口罩,為疫情初期湖北一線抗疫人員的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美國一些非政府組織代表還向中國人民致信慰問,同時表達了攜手抗疫的意願。實際上,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援華的第一批物資(含200萬個醫用口罩和1.1萬套防護設備)最晚在2月2日就已抵達湖北。此時正是整個湖北醫療物資最為匱乏、最需要援助的時刻。
同時,在美國疫情加速蔓延之際,中國的民間團體、學術研究機構等也通過捐款捐物、視頻會議等方式支援美國抗疫。中國向美國捐贈的第一批物資在3月30日落地紐約,其中包括1200萬副手套、13萬隻N9口罩、170萬隻外科手術口罩以及5萬套防護服。這些物資中有部分來自捐贈,部分來自美國相關部門的採購。向美國捐贈醫療物資的企業中,有馬雲公益基金會和蔡崇信基金會。這些基金會的捐贈和幫助,為奮鬥在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帶來了生命的保障和與疾病戰鬥的信心,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3)專業高效的組織系統
跨國捐贈需多方合作,國際非政府組織往往有著較為成熟的捐贈體系,可在募集善款的同時提供多方渠道,搭建從購買符合標準的醫療設備、短時間跨國運輸捐贈物資到合理分配捐贈物資的捐贈體系,從而對災區進行更加高效的系統性救助。非政府組織開展高效救助的背後也以其豐富的救援經驗作為支撐,系統化的人道主義救援方式及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而預先儲備的物資,為美國非政府組織緊急援助湖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例如,美國人道主義醫療救助機構世界健康基金會(HealthOpportunitiesforPeopleEverywhere,縮寫為ProjectHOPE)早在1983年就在中國開展醫療衛生援助工作,與武漢大學有長期合作關係。美國捐助的第一批救援物資(來自美聯航),就是在2月3日通過世界健康基金會在湖北業已存在的物資分配渠道實現分配的。此後該基金會至少向湖北提供了三批救援物資,獲得物資援助的城市包括湖北的二三線城市如廣水、大悟和黃梅等地。世界健康基金會的物資援助也送到了海口等城市,可以説這是該基金會迄今為止對中國的最大範圍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案例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成立於2000年、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的非政府組織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表現十分突出。其對科技力量的信仰和跨越國界的篤實擔當真正詮釋了對生命平等價值的尊重與關懷。
1月27日,蓋茨基金會宣佈為中國提供500萬美元緊急贈款,支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蓋茨本人也致信習近平主席,表達基金會堅定支援中國共同應對疫情的決心。習近平主席2月20日回信蓋茨,對蓋茨及其夫人領導的蓋茨基金會對中國人民的支援和慷慨解囊表示感謝。在隨後的幾個月中,基金會又先後三次追加針對全球新冠肺炎的贈款,用於加強病例發現、隔離和治療,保護弱勢人群以及加速開發疫苗、藥物和診斷方法等。截至5月底,蓋茨基金會支援全球抗疫的承諾捐贈總額已超過3億美元。
蓋茨基金會面向中國的使命是“幫助中國應對國內挑戰的同時,支援中國為全球健康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在中國,蓋茨基金會一方面積極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支援中國的合作夥伴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認識,制定應急響應策略和實施計劃,加快研發即時檢測産品和候選疫苗等。另一方面,基金會助力中國參與國際抗疫合作,支援中國探索如何有效幫助其他中低收入國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中低收入國家)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慈善的最大價值在於承擔政府無法承擔和企業不願承擔的風險,助力那些有望拯救生命的想法、創新和行動。政府和企業則可以將其中被證實有效的做法進一步規模化。慈善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支援而非取代公共和私營部門。”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一諾博士表示,也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蓋茨基金會積極參與發起和資助了若干在全球健康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國際多邊合作機制,以發揮慈善的催化作用、撬動各界資源應對人類共同的挑戰。這其中就包括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突出、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聯合呼籲全球予以資助的兩個組織:一個是致力於大大縮短新型傳染病疫苗研發時間的“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另一個是以提升全球疫苗公平分配與覆蓋可及性為目標的“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
蓋茨基金會積極推動中國與CEPI和Gavi等國際夥伴的合作,CEPI亦于5月初正式在上海註冊成立了首個中國辦公室,以方便業務開展。截至目前,CEPI對新冠疫苗研發的總投資近4000萬美元,啟動的九個全球合作項目中就包括中國的合作夥伴。
圖為比爾•蓋茨接受央視新聞連線,央視新聞截圖。
7.涓涓細流匯聚成河:中美民眾的點滴互助
Wewalkthetheearthasbrothersandsisters.(譯文:我們並肩前行,情同手足。)
——一位華人女孩寫給一名美國黑人醫護人員的感謝卡
這句話原文出自馬丁•路德•金的名言“We'velearnedtoflytheairlikebirds,we'velearnedtoswimtheseaslikefish,andyetwehaven'tlearnedtowalktheearthasbrothersandsisters.”(譯文:我們已學會了像鳥兒般在空中飛翔,也學會了像魚兒般在水中游泳,但我們還沒學會如何像兄弟姐妹般並肩前行。)
照片中的感謝卡是一位華人女孩寫的,她的媽媽決定在回中國前把手中最後的5個N95口罩捐出,消息一放出,馬上有一位黑人醫護人員聯繫過來。夜裏11點,曉茜一家已睡下,剛剛結束急診室工作的醫生才滿臉疲憊地趕來取。她的媽媽把口罩精心包好,並讓她附一張手寫的感謝卡。她在寫賀卡的時候,抬頭問媽媽:“媽媽,我都不好意思,你才給人家捐5個口罩?”
事實上,這可能才是中美民間抗疫合作的常態,畢竟中美民間大部分是普通民眾,其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正是一點一滴的力量蘊藏著民間合作抗疫的基礎——人性之光,這些人性之善的涓涓細流終會匯聚成中美民間善意的滔滔河流。
許多在華的美國人也親眼見證了中國的抗疫進程。面對國際上一些對中國質疑、抹黑的聲音,他們在社交平臺上講述自己眼中的中國抗疫故事,為世界了解中國真實的抗疫情況打開了一扇窗,搭建了溝通與理解的橋梁,成為了中美民間抗疫合作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疫情在中國出現初期,國外不少政客就新冠病毒的來源、防控等問題對中國進行抹黑,對中國抗疫工作進行抨擊。對此,一位在華生活近20年的義大利裔美國人馬意駿(MarioCavolo)在社交媒體領英上撰寫題為《各位,這裡有點兒不對勁,對比美國2009年的H1N1病毒和中國2020年的冠狀病毒》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文章將美國2009年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與中國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行對此,對中國在面對疫情時採取的積極行動予以稱讚,並對那些惡意攻擊中國的言論予以駁斥。[]一段時間來,外媒頻繁質疑中國疫情統計數據,不相信中國控制住了疫情,馬意駿就此再次發文,分享防疫期間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和生活,向對中國産生誤解的國際人士有理有據地解釋中國是如何控制住疫情。[]
圖為馬意駿文章截圖。
疫情期間,“中國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的作者、美國作家何偉(PeterHessler)在《紐約客》(NewYorker)發表文章《LifeonLockdowninChina》分享了他和他家人在疫情下成都的45天生活,詳實地向世界講述了成都的防疫抗疫故事。3月27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網站發表了題為《在中國的費城人分享疫情期間的經驗教訓》的文章,介紹了一位24歲的美國費城人羅伊•阿圭勒(RoyAguilar)從“讓家人擔心”到“擔心家人”的在華疫情經歷。[]一位在中國南京居住與工作的美國教師——約瑟夫•斯特裏克蘭(JosephStrickland)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描述了過去幾個月在南京的生活,並對中國國民的集體意識和對抗疫做出的支援表示稱讚。[]
案例
兩屆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全明星球員斯蒂芬•馬布裏現任中國職業籃球聯賽(CBA)北控男籃主教練。此前,他曾作為球員帶領北京首鋼籃球俱樂部獲得CBA總冠軍,受到中國球迷的喜愛,都親切地稱他為“老媽”。他也十分喜歡中國文化,因此選擇退役後依然在中國工作生活,並獲得了中國綠卡。
疫情出現在中國時,他正在美國休假,但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的疫情態勢。1月26日正值大年初二,他通過微網志發佈一段視頻:“我的心此刻為我的第二家鄉感到沉重。對武漢人民深表同情。此時請大家一定要堅強。中國式的速度,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個大國如何像一個堅實的整體向前邁進,我祈禱感染的病人快速康復,向痛失家人的人們表示深切慰問,我的心很痛,但依然希望將強大的能量傳遞給全中國人民。愛就是愛。”
隨後,他在美組織北控球員捐款,並帶頭捐贈10萬元。3月11日,馬布裏返回中國後,第一件事即是前往醫院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最終結果顯示為陰性。他把這段過程拍了下來,放到了社交媒體上,視頻中,他認真説道:“我此刻在中國,我現在就要做這個測試,我有義務保護身邊人的安全,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此前,馬布裏還將自己的微網志封面改成了鐘南山院士。他説:“我更換我的社交網路賬號背景,是想要向鐘南山院士以及其他所有奮戰在前線的工作人員表達我發自內心的敬意,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在情況還非常危險的時候,醫護工作者拯救生命、阻止疫情進一步蔓延,他們才是我們生活裏真正的‘超級英雄’。”
受疫情影響,馬布裏失去了兩位親人,他的表兄和表兄的母親。他在微網志上説:“這次疫情讓我失去了自己的親人。所以我想盡我所能去幫助一些人。”因此,在美國疫情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他又利用自己在中國的人脈,幫助紐約布魯克林區區長在中國買到了口罩。他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被問及如何解決全球疫情時説:“這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如果所有國家不能站在統一戰線上,疫情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