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劉元春:目前的復工復産並沒有實現常態化運作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劉元春 | 時間:2020-06-16 | 責編:申罡

6月12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6期)線上上舉行。論壇聚焦“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雙底線思維: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經驗”,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參與研討,以下整理了他的發言。


目前經濟形勢出現了一些變化。首先,官方數據反饋宏觀復蘇進程非常好,但從民間調研特別是對於基層的調研來看,狀況依然不容樂觀。一些大型項目的開工率、復工率非常好,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達産率也非常好。但是中小企業的狀況依然較差,特別是一些傳統的小微企業。第二,內貿和外貿的差別,4-5月份出口數據依然正增長,按人民幣計價,4月份同比增長8.2%,5月份同比增長1.4%,以及外資增長狀況,很多人認為,原來所預計的外部環境劇烈衝擊好像沒有到來,甚至很多人聲稱“我們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原因是外資外貿的數據比預期要好。但內貿的狀況一直疲軟,即使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扶持政策,內貿和外貿的差異也出現了很大的分化。這些分化雖然我們會從很深層次進行解讀,給出一些合理的解釋,但是它會導致我們目前一些政策性判斷會出現失誤。 


在寬貨幣,寬信貸的作用下,近期出現了結構性存款的套利行為,出現了資金內迴圈、資金在金融圈打轉的狀況。這種狀況,可能不同的角度給出的解釋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是流動性氾濫所導致的金融套利結果;還有人認為,目前整個實體經濟收益率過低下滑導致金融和實體之間的收益差過度拉大所導致的狀況。這兩種認識直接帶來的問題是,前者可能就認為流動性不宜這麼過度放鬆而應該收縮,因為可能會引起泡沫問題;第二種看法可能引出這樣的結論:由於目前金融收益率過高,實體經濟收益率過低,導致資金在金融層面打轉。 


解決的辦法不是回收資金,而是應當在價格上面進一步地做文章,使實體經濟和金融這一收益率差價能夠進一步收縮,從而增加流動性對於實體經濟的滲透性。把這種差別再結合剛才所講的這幾類數據的分歧就會看到,目前整個市場出現樂觀派,出現了極度的悲觀派。樂觀派的依據是,目前的外貿數據、復工復産情況,股市和金融穩定情況,宏觀數據反彈情況,金融層面所出現的套利情況,很多人得出“我們的規模性政策,疫情救助和經濟復蘇的所有政策還過度了”,也就是説兩會剛剛過去,很多方案還沒有完全落實,大家就已經覺得我們的經濟已經不錯,最危險的點已經過去,因此,對下一輪擴張性的政策是不是應該適度回收提出疑問,甚至貨幣政策在寬貨幣、寬信貸、流動性充裕以及涉融和M2增速明顯提升的定位上應該重新考慮。 


我認為,這種判斷是極端錯誤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原因是:一、一些大型企業、項目的復蘇只能反映行政復蘇的行政能力很強,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在黨的統一領導下,目前有真正的一些行動力。 


二、外貿的企穩狀況實際並沒有反映整個世界疲軟的狀況,即使5月份的(好轉)情況。大家如果分析5月份的進口下降幅度,以美元計價的出口變化狀況,可以看到中國外貿受到整個世界深度下滑剛剛開始,而並不是我們已經躲過了,由於全球疫情蔓延,經濟停擺,産業鏈、價值鏈斷裂所帶來的衝擊,只能説剛剛開始,尤其是疫情第三波高漲的時候,這是我們要認識到的一點。


三、不僅僅要看反彈速度,發電量已經正增長,汽車銷售已經同比正增長,挖掘機同比增長50%-60%,一些選擇性的大數據來進行解讀的參數説明,這些速度指標一定要看到它是一個時點上的反應,是一個增量的反應,而沒有根本上反映目前我們是否恢復常態。所以,第一財經有個研究院有個高頻數據的參數,這個參數反映即使最近反彈速度很快,但它還沒有常態化水準。即使大型企業、大型復工復産率很高,達到99%,很重要的是用電量增長速度也沒有常態化,貨運量也沒有常態化。因此,目前如火如荼改善的,實際是在全面停擺之後,在行政性復工復産全力推動之下所看到的一種行政性的現象,而不是在市場常態化運作中所呈現出來的市場運作水準。一定要對最近數據的變化進行高度警惕,因為它具有很強的“欺騙性”。(責任編輯:蔣新宇)



發表評論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