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林:把握時代脈搏,打造一流地方智庫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楊茂林 | 時間:2019-12-20 | 責編:申罡

(中國網記者 時暢)2019年12月17日,“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楊茂林出席本次論壇並就相關議題撰寫論文,以下是他的論文內容。

我圍繞“大變局下的機制改革與智庫國際化”這個主題,就地方智庫與科學決策與大家交流三個方面的認識。

一、大數據時代讓地方智庫具備研究國家重大問題的有利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理解,這個大變局本質是世界格局之變,包括經濟、政治、全球治理、文明交往等各個層面、各個領域,而這種變局在相當程度上來源於新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整個世界正在迎來人工智慧、大數據、量子資訊、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産生活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任何行業、任何性質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在這個大變局中變革發展,都不可避免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浪潮下謀求進步。這一點,對智庫建設更具有根本意義。 

智庫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智庫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方面。中央印發的《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地方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要著力為地方黨委和政府決策服務,有條件的要為中央有關部門提供決策諮詢服務。這就要求地方智庫既要服務於地方性決策與諮詢,也要有國家性甚至世界性的視野,研究國家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也是地方智庫的職責使命。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位置,我們可以感受到科技革命對這個時代的深刻印跡,當今時代已經是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正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也在豐富著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當前,電子蹤跡、社交媒體、數字文本以及空間位置資訊等大規模數據已經廣泛滲透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之中,使許多以前行不通的研究而現在可以進行,這就讓地方智庫同樣具備了研究國家重大問題的有利條件。如: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而言,取之不盡的數據是科學新發現的源泉,物聯網可以獲取海量的實時數據,而這些數據是運用傳統工具和手段所不能獲取的。數字化的理念以及數字化工具和技術能力應用,可以解決許多基礎性問題,如數字化書籍、報紙雜誌、圖書館、博物館,等等。我相信,地方智庫只要深入學習和運用大數據的理論與方法,充分重視大數據在數據化文本研讀、數據化語義提煉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社會輿情研究、學科動態研究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就一定能夠更好地服務地方性和國家性科學決策。

二、打造一流地方智庫要有一流的制度設計

隨著我們要應對的國內外形勢日益複雜,智庫在科學決策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無論是中央有關部門還是地方黨委政府作決策,要進一步增強政策的前瞻性、科學性,進一步增強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就需要建設一流高端智庫。對地方智庫而言,就是要瞄準建設一流高端智庫的目標,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起適合自身特點的一流的制度設計。我想可以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是圍繞品質提升建制度。突出以課題為中心的思路,一切工作都圍繞著研究而運轉,以拿出高品質的研究成果為目標,打破研究所的部門概念,抽調人員靈活組成課題組和項目組,使研究任務更加明確具體、研究方式更加務實高效。

二是圍繞支撐保障建制度。多渠道增加經費來源,一方面積極申報必要的科研經費,增強主管部門在經費投入上的支援,另一方面也要創新思路,通過多種渠道增加經費來源。

三是圍繞人才優化建制度。面對日趨複雜多樣的決策需求,地方智庫僅僅具有單一學科背景的智庫人才是遠遠不夠的,打造地方新型智庫必須具備一支多學科、複合型的人才隊伍。地方智庫可以建立更為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和多元化人才體系,完善地方高校、社科院研究人員進入核心智庫的“旋轉門”機制,通過機制創新吸引和培育智庫人才。探索建立包括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在內的科研成果多元評價體系,推進“代表性成果”的評價機制,完善科研人員的分類考核體系,激勵廣大智庫研究者産出更多優秀成果。

四是圍繞成果傳播建制度。地方智庫需要在自己的品牌形象、傳播能力上下功夫,不斷提升自我行銷意識。國際上的頂級智庫往往都有很強的品牌實力,並依靠其嚴謹和獨立的研究維護品牌形象,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地方智庫要做優做強自己的期刊、報刊、網站、數據庫以及各類自媒體等傳播平臺,積極學習借鑒成功的媒體和平臺建設經驗,不斷改進傳播手段,增強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建設國際一流智庫要擴大地方智庫國際交流

經濟全球化時代,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越來越成為地方智庫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智庫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可以與世界各國智庫的交流和溝通,可以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服務於海外需求,也可以和世界頂尖智庫深度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在這一點上,地方智庫要立足實際,循序漸進,堅持國家利益為基點,持續加強對全球問題、區域問題和國別問題的關注和研究。

今年,我們邀請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經濟參贊貝莎蘭女士就經濟議題開展學術交流,主辦“一帶一路”與山西對外開放學術研討會、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法國、日本、南韓等國的知名專家學者開展研究和對話,我認為,這些內容都是在聚焦我們思考研究的問題是否具有國際意義、研究對像是否具備國際屬性、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國際價值,這本身也是國際交流合作的關鍵節點和重要形式。總的看,對地方智庫國際交流,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是研究角度。要進一步拓展學術科研的視野,發現新的學科領域和戰略命題,更好地促進研究、出謀劃策。

二是傳播角度。要做好“中國化”,結合自身的理論和實踐,用外國人能接受的話語體系來解釋清楚“我是什麼”這個問題。智庫國際交流合作不是簡單的開會交流,互訪學習,而是要利用主題鮮明的會議等形式“入心”,用不間斷的交流溝通“入情”,達到説得清楚、贏得尊重的效果。

三是隊伍角度。要打造一支可以“走出去”的人才隊伍,充分利用學科帶頭人的相關資源率先走出去,一線研究人員走出去之後,能夠更清晰地認知世界,掌握新的話語方式,用更好的方式對外闡釋中國,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擴大地方智庫的國際影響力。

總而言之,地方智庫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對地方黨委、政府乃至中央有關部門決策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我相信,有中央持續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大部署,有學術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援,有像今天這樣高端學術研討會的群策群力、智慧凝結,地方智庫建設一定能夠不斷買上新的臺階、取得新的成效。

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光明日報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網、《智庫理論與實踐》雜誌社聯合承辦。國內知名智庫學者、社會賢達及媒體界500多位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網智庫中國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專題報道。


發表評論